《垃圾管理·人民日报》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五万元……7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引爆人们有关公民责任和城市管理的热门话题。 垃圾不分类会造成什么后果?首先,垃圾填埋会占据宝贵的土地资源,可能产生的污水、恶臭等环境影响也时有发生,比如距离杭州市中心约20公里的填埋场,120米深的山谷10年内就被垃圾填满,里面混合的垃圾每天产生近4000吨垃圾污水和渗透液。其次,垃圾焚烧则会产生剧毒物质——二嗯英, 进而导致人们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强制”二字标志着垃圾分类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个担子首先在政府身上。按照2017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下发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到2020年年底,中国将在46个城市先行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届时试点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将达到35%以上。 在垃圾分类方面不乏“他山之石”,中国台湾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小区内不设垃圾桶、垃圾箱、密闭式清洁站等暂存和中转设施,居民必须在家里对垃圾进行粗分类,垃圾车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沿着固定线路收垃圾,同时播放音乐提醒,清洁人员会跟车检查。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10年,台北市的居民垃圾减少了67%。2015年,全台湾的资源回收率达55%,台湾民众对垃圾分类政策的满意度达到80%。日本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不仅是为了营造整洁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对资源回收利用。日本所推崇的循环型社会,包含真金白银的资源循环。以资源短缺为特征的日本,因电子产品大国的特质和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拥有了一座取之不尽的“都市矿山”。今年2月8日,东京奥组委宣布: 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所需的全部5000枚金银铜牌,将由全国各地回收而来的金属垃圾制成。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7月8日) 材料二: 7月1日“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在上海实施,大批新兴职业随之兴起,代收垃圾网约工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份客户通过线上预约以后,线下收废品小哥上门回收,并将垃圾分类打包,把纸制品送到纸厂,把塑料送到粉碎厂的职业。代收垃圾网约工这一新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越来越细化的职业分工和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正在“养成”现代都市生活好风尚。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的指导,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如何分类”这一问题。垃圾分类提倡很多年,但为何一直呼声很高却收效甚微?事实上,有的人有垃圾分类的意愿,却苦于缺少相应的分类指导;有的人在前端实施了垃圾分类,却被末端垃圾回收的虎头蛇尾打消了积极性。如今代收垃圾网约工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以人们更加熟悉且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垃圾分类走进人们的视野,用“移动教科书”方式教会大家如何分类,同时,激发大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的积极性,引导人们绿色消费取向,这显然是一件好事。 与此同时,让垃圾回收、垃圾分类从业者以这种时尚范儿从事垃圾处理工作,无疑对这项工作也能起 到一定的驱动和促进作用。长期以来,垃圾处理工作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以及相关利益驱使,仅有纸箱、塑料瓶等很少一部分有用的垃圾被回收贩卖得以循环利用,大多数诸如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果壳等不可回收垃圾鲜少被认真对待。而民间自发的拾荒者,由于无照经营、缺乏规范、检验和约束,易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出台,催生出了垃圾分类的社会需求,孵化出了“互联网+代收垃圾”新业态,让人们看到垃圾分类回收,既是环保事业,也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更大程度激发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代收垃圾网约工这一新生职业在吸纳年轻人就业的同时,也在年轻一代中传播环保理念,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对“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具有正向意义。垃圾分类,人人有责。想要垃圾分类走深走实走远,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都做垃圾分类的践行者,才能真正让垃圾分类落地生根、开出文明花,结出环保果。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7月8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邰思聪)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7日表决通过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北京将于2020年5月1日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将会被罚款。 修改后的条例中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生活垃圾应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分别投入相应标识的收集容器。同时,对于个人不按照分类要求投放垃圾的行为,遵循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设定了先劝阻再书面警告,再次违反规定,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的措施。同时,自愿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等社区服务活动的,不予行政处罚。 生活垃圾处理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加强生活垃圾管理,维护公共环境和节约资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修改后的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生活垃圾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动员辖区内单位和个人参与生活垃圾减量,依法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北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管理的综合考核制度,并纳入政府考核指标。 此外,据了解,2017年以来,北京市已有134家中央机关、650家二级单位以及118家市级、1660家区级党政机关开展了垃圾强制分类。 北京、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修法或立法,通过督促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让更多人行动起来。有专家将这形容为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6月24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代收垃圾网约工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正在“养成”现代都市生活好风尚,对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有积极意义。 B. 北京修改后的垃圾管理条例规定,对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行为,将予以行政处分,自愿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的,免除处罚。 C. 到2020年底,我国城市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将达到46个,这将有利于试点城市垃圾回收率的提高。 D. 长期以来,垃圾处理仅有很少一部分有用的垃圾被回收贩卖得以循环利用,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指导。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实施垃圾分类时,应切实落实相关措施,不然又会出现虎头蛇尾的局面。同时也可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B. 代收垃圾网约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人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指导,解决了人们长期“如何分类"的问题。 C. 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果壳等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应分类投放,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D. 垃圾的分类处理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其主要责任在政府,同时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3. 结合材料分析,试归纳强制垃圾分类有哪些好处?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垃圾管理·人民日报》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B 3. (1)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2)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3)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 (4)有利于新兴职业的兴起。 (5)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 A项,“代收垃圾网约工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错误,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是选项“满足了”。 B项,“将予以行政处分错误,曲解文意,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有区别。 D项,“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指导”以偏概全,原因很多,还有“相关利益驱使”等。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 B项,“解决了人们长期‘如何分类’的问题”错误,选项理解错误,未然变已然,原文是“有利于”。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由“上海正式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引爆人们有关公民责任和城市管理的热门话题”“修改后的条例中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生活垃圾应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分别投入相应标识的收集容器”可以概括出: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由“可能产生的污水、恶臭等环境影响也时有发生,比如距离杭州市中心约20公里的填埋场,120米深的山谷10年内就被垃圾填满,里面混合的垃圾每天产生近4000吨垃圾污水和渗透液。其次,垃圾焚烧则会产生剧毒物质——二嗯英, 进而导致人们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可以概括出: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由“垃圾填埋会占据宝贵的土地资源”“日本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不仅是为了营造整洁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对资源回收利用”可以概括出: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 由“7月1日‘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在上海实施,大批新兴职业随之兴起,代收垃圾网约工便是其中之一”可以概括出:有利于新兴职业的兴起。 由“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正在‘养成’现代都市生活好风尚”可以概括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
|
录入时间:2021-02-18 10:3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