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序·鲁迅》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Q正传》序 鲁迅 ①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②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哪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文豪狄更斯也做过《博徒别传》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的。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 ③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哪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④“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⑤阿Q不开口。 ⑥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⑦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⑧“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⑨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⑩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哪里还会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 以上可以算是序。 (略有删减) 1. 请用三个词语概括“我”对狄更斯、陈独秀和胡适之的不同态度。 狄更斯____陈独秀____胡适之____. 2. 赏析文中画线句。 (1)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2)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 3. 小说第⑩段,作者花大量笔墨查考阿Q的姓名,有何用意? 4. 《阿Q正传》可以看作是一部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小说,结合这篇序,谈谈你对题目含义的理解。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阿Q正传》序·鲁迅》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1). 狄更斯:仰慕 (2). 陈独秀:赞同 (3). 胡适之:讽刺 2. (1)连用反问句,语意递进,表达赵太爷的愤怒;(2)反语或讽刺意味,再三强调“阿”字的正确性,表明阿Q的无足轻重,同时,也暗示了阿Q这一人物的普遍性。 3. 表明阿Q地位低微,生活无依无靠;讽刺未庄(中国)的落后封闭;“我”对此多方考证,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4. 阿Q表明其人无名无姓,具有抽象性,象征意味更浓,可以指代我们所有人,引发读者自我反思;“正传”既表明传主普通百姓的身份,又表明内容的严肃。以“阿Q正传”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普通中国人性格命运的严肃思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而文豪狄更斯也做过《博徒别传》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的”可知,“我”对狄更斯的仰慕;“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可知,“我”对陈独秀的赞同;“望有‘癖与考据癖’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可“我”对胡适之讽刺。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学类文本中句子的能力。先分析句子有没有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如果没有比喻拟人等修辞,就看句子是否有神态动作样貌等描写方法;以上两种通常会有一种,套路:句子运用……修辞(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描写对象)怎么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第(1)句,“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连续运用反问,表达了赵老太爷因为阿Q竟然也姓赵的愤怒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赵老太爷强烈的阶级观念。第(2)句,运用反语。阿Q的姓名无法考证,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姓名都没有,“我”运用反语,再三强调“阿”字的正确性,表明阿Q的无足轻重,也暗示了阿Q这一人物的普遍性。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思能力。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地位低微,生活无着落,而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去考证阿Q的姓名,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贫穷、卑微、渺小……以至于连拥有的姓名的权利都没有,只有一个似是而非的符号来代替;那么,作为阿Q生活的末庄,自然也是封闭、落后、愚昧。“我”对阿Q姓名的考证也就验证了这一点。同时,“我”对此多方考证,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毕竟阿Q这一人物在当时的旧中国是很有代表性的。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阿Q”作为一个似是而非的人名,也正说明了阿Q的微不足道、卑微渺小,而当时这样的人非常多,很具有代表性,象征意味很浓,可以指代我们所有人;以符号作为人名,可以引发读者自我反思;“正传”本义为正统的传授。但一般引申为正题或长篇小说的正文部分,说书中的主要故事情节。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以“正传”为题,自然是“大题小用”,“阿Q”表明传主普通百姓的身份,“正传”表明内容的严肃,所以,以“阿Q正传”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普通中国人性格命运的严肃思考。 【点睛】把握小说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一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
|
录入时间:2021-02-19 09: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