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谢耀忠》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灯 谢耀忠 ①瘦小狭长的火门水库孤独地夹在巍峨阴森的两山之间。 ②深夜,瓢泼的雨在持续,水库上头入水口的水闸在“砰、砰、砰……”的锤打声中渐渐下降闭合,拦住了滚滚而来的山洪。昏暗的马灯照着一双赤脚,离开水闸,又匆匆往水库坝头赶去。裤管缩到膝盖上,腿上沾满泥浆,菱衣、雨帽、马灯在风雨中颤抖,在黑夜里潜行。马灯放在坝头的一块石头上,顶端两层的排水孔一个一个地被打开,预备排水。风卷着雨哗哗地响彻山谷,人弯着腰,低着头,马灯几乎碰到地面,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脚尖一前一后,在长长的石坝上,慢慢地走了两个来回,似乎在努力发现什么而最终什么都没发现,才慢慢离去。 ③回到“家”,东边天已泛白。所谓的“家”是水库旁边乱石山中一块巨大的石帽(上面突出空中,下面有避雨空间)下面,床是两扇旧门板,两头顶在几块叠加的石头上,上面垫着一张粗糙的竹席。熄掉马灯,燃起灶火,一根竹竿横架在灶旁,晾在上面的衣服徐徐地冒着水气。浓重的烟味在“家”里弥漫,一张铜色的满面皱纹的老脸,平静安然,若无其事。“家”的周围一片乱石,在乱石缝里有蓬勃生长的辣椒、茄子、西红柿,南瓜爬到宽大的石头上,绿叶丛中托出金黄的花。 ④丰水期,晚上不用巡渠护水,马灯闲在“家”里,白天每逢集日老人就在山下的路边卖粥。水库边这段崎岖的山路连接着唯一通往山外的道路,山民赶集出山进山都习惯在这里歌脚,饿的渴的就花一分钱买碗粥充饥解渴。在背阳的阴凉处,一块平展宽阔的石头上面放着一大盆粥,两碗切碎的辣椒混点姜末,红、青、黄掺杂,有色有味。碗接装在一只敞口的簸箕里,吃粥的人自己动手,吃几碗心中有数,老人只顾烧火煮粥,他相信谁也不会吃多给少。有的实在太饿了又没钱,吃完后就悄悄对老人说下回再给,老人没说二话,只是微笑着频频点头。 ⑤一个初秋的深夜,冷月朦胧,山野静悄悄。老人手提马灯,肩扛铁铲,巡渠护水刚刚返回到山脚,突然听到前方有女人隐隐的哭声传来。他用力甩甩头,以为耳朵有毛病引起错觉,可哭声越来越清晰,哭声中好像还夹杂着凌乱的脚步声。他想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鬼吗?虽然他从来不相信鬼神,但这时他的确有些慌乱,想跑又怎能跑得过鬼呢?哭声和凌乱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那种哭声阴阴的沉沉的,忽高忽低,一吸一顿。难道真是碰鬼了?如果不是鬼是真人在哭呢,那就惨了,是什么人要害一个弱女子?这个女人一定凶多吉少。想到这他害怕得直冒冷汗,全身颤抖,比遇到鬼还害怕百倍。他本能地按了按胸口内衣口袋,里面是半年来卖粥积累的钱,准备给老伴买风湿药。他想用钱救人,可那区区四块钱够吗?如果那贼是谋财害命的,那不白白送死?哭声更近了,听那凌乱的脚步声至少有三人以上,他救人无望心又不甘,故意把马灯放在路边,他躲到路对面远一点的一块大石头后面想看个究竟。“哒哒、哒哒”的脚步声接近了灯光,“马灯,看水库的。”突然的话声像一把尖刀刺到心窝,“本地贼!”他咬牙切齿,心都要炸开了。随后又听到:“大哥,大哥,我们是公冯洞的心竹兄弟。”亲切的呼唤声以及那熟悉的地名人名立刻又把他从崩溃绝望之中拉了回来。“天啊,够吓人呀!”他一边惊叹一边从石头后面冲出来。原来是公冯洞上一位老妇人突发急病,四个青壮年轮换抬着连夜赶往公社医院,一个女孩跟在后面悉悉索索地抽泣。于是,马灯在前面照路,大家都不说话,女孩的哭声也咽到肚里,大家的脚步更快了。从此,马灯既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又成了老人的代名词。 ⑥一个同村的中年男子,刚吃完粥,“马灯,我真佩服你,晚上睡在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除了你没第二人了。”老人卷了一简“喇叭”递给他,又卷一筒自己点着,“有第二人就轮不到我啦,我得感谢这鬼哭狼嚎之地。”中年人眼神发亮,久久地照在老人的身上,不停地微微点头。 ⑦老人六十有余,一头硬发,黑白参差,一脸褐皱,忧乐杂呈,一身硬骨,步履轻盈。老人真正的家在山里最大的那个百户村庄里,家里有老伴有儿女有孙子。 ⑧马灯陪伴着老人没日没夜地游走在几十里长的弯弯曲曲的水沟上疏通、堵漏,不知不觉又过了几年。虽然他常常回家,但今夜的心情特别慌乱。知道老伴发病,老人赶了将近一个钟头的夜路到了十多里远的油莱岭老中医家。从来没有头疼发热的老伴怎么突然就起不来床了呢?老中医读懂了老人的心病,只好紧跟马灯一路小跑。 ⑨马灯把屋里照得亮堂,老人端着一碗老中医刚磨成的药水来到床头轻轻地扶起老伴说:“药很苦,喝下就好了。”天刚亮,老人送别了老中医,又对儿子说了煎药的事,就匆匆地赶去巡沟护水了。谁也没有想到老人这一去竟成了亲人永远的悲痛,永远的思念! ⑩七月下旬的一天下午,老人死在水库坝头的排水沟上。是溺水?他水性很好。是病?是中署?是意外?是其他?谁都想不通。 ⑪从此,马灯只在山民的回忆里闪亮! (本文有删节) 1. 你觉得第⑥段插入的吃粥男子与老人对话这段描述可否删去?请说说理由。 2.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3. 结合故事情节,概括老人的形象。 4. 本文的主角是守水库的人,若把文章标题“马灯”改成“守水库的老人”好不好?为什么?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马灯·谢耀忠》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不能。 ①第6段的对话突出老人的工作环境,“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这正是第5段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能承接上文的内容。②第6段内容照应了后文,虽然他工作的地方非常荒僻,但老人一干就是好几年,因此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2. ①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砰、砰、砰……”的捶打声与“哗哗”的雨声增加了紧张感。②运用拟人修辞,“菱衣、雨帽、马灯在风雨中颤抖,在黑夜里潜行”“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老人行动的艰难。③多用叠词,“渐渐”“滚滚”写出了水闸下降闭合得非常及时,老人从容应对危急情况;“匆匆”写出老人心情的急迫:“长长”的石坝与“慢慢”地走形成对比,突出老人工作的繁重和认真细心。多处叠词的使用还让文章音韵上更和谐。④句式上长短结合,以短句为多,突出环境的恶劣及工作的紧张。⑤多用细节描写,“腿上沾满泥浆”“人弯着腰,低着头,马灯几乎碰到地面”,写出老人不怕脏苦、认真负责的态度。 3. ①从风雨夜老人冒雨去关闭水闸、打开排水孔、仔细巡渠护沟,及其最后老人死在水库坝头,可见老人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②从老人“家”周围种满各种作物,可见老人勤劳、热爱生活。③从老人卖粥不计较金钱,可见老人善良、坦荡。④从老人深夜遇“鬼”,不跑反而留下马灯并在远处观望,可见老人虽然也害怕,但仍旧嫉恶如仇、古道热肠。⑤从老人赶十多里请老中医为老伴治病,亲自喂药,可见老人对家人的关爱。 4. 不好。以“马灯”为标题的好处:①“马灯”这一意象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索,使结构更加圆合。②马灯不仅能够代表老人,还能让人想起与它相关的故事,更加含蓄蕴籍。③老人所处的环境是“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给人阴森孤独之感,马灯的出现犹如一抹温暖的亮色。马灯是老人精神品质的外化,会一直在山民的回忆里闪亮,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哪怕外在环境多么恶劣,优秀的品格都有着经久不衰的力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本题考查中间段的作用。 首先看这些对话涉及到哪些内容。“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有第二人就轮不到我啦,我得感谢这鬼哭狼嚎之地”,交代了老人的工作环境,可以看出环境十分艰苦。结构上照应了第5段的描写“他想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鬼吗?虽然他从来不相信鬼神,但这时他的确有些慌乱,想跑又怎能跑得过鬼呢”;同时这段描写也照应了下文,“马灯陪伴着老人没日没夜地游走在几十里长的弯弯曲曲的水沟上疏通、堵漏,不知不觉又过了几年”,因此当老人逝去“从此,马灯只在山民的回忆里闪亮”,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干就是好几年,老人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因此,此段不能删去。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修辞、句式、用词等角度分析,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妙处。画线句可从视听结合、拟人、细节描写,叠音词,句式长短结合等方面鉴赏。各自举出例子分析作用。 视听结合。听觉描写有水闸“砰、砰、砰……”的锤打声,“风卷着雨哗哗地响彻山谷”,加上视觉描写“深夜,瓢泼的雨在持续”“拦住了滚滚而来的山洪”,通过视听结合,生动地营造出风雨的气势,写出一种紧张感。 拟人。“菱衣、雨帽、马灯在风雨中颤抖,在黑夜里潜行”“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颤抖”“潜行”“搏杀”这些拟人手法写出与环境的恶劣相比,人是如此弱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老人行动的艰难。 细节描写。“裤管缩到膝盖上,腿上沾满泥浆”“人弯着腰,低着头,马灯几乎碰到地面”“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脚尖一前一后”,这些细节描写有外貌,有动作,有环境,写出老人工作的艰苦,更突出他不怕脏苦、认真负责的态度。 叠音词。“渐渐”“滚滚”“哗哗”写出雨势之大,老人水闸下降闭合得非常及时;“匆匆”是老人的动作,写出他心情的急迫;“长长”“慢慢”突出老人工作的繁重和认真细心。效果上看,叠音词音韵和谐,读来富有节奏感; 句式。“深夜,瓢泼的雨在持续,水库上头入水口的水闸在‘砰、砰、砰……’的锤打声中下降闭合”“裤管缩到膝盖上,腿上沾满泥浆”“人弯着腰,低着头”等句式上长短结合,以短句为多,突出环境的恶劣及工作的紧张。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结合第2段对老人工作状态的描写“昏暗的马灯照着一双赤脚,离开水闸,又匆匆往水库坝头赶去……脚尖一前一后,在长长的石坝上,慢慢地走了两个来回,似乎在努力发现什么而最终什么都没发现,才慢慢离去”以及最后老人是死在工作岗位上,可概括出“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结合老人“家”周围的环境描写“‘家’的周围一片乱石,在乱石缝里有蓬勃生长的辣椒、茄子、西红柿,南瓜爬到宽大的石头上,绿叶丛中托出金黄的花”可概括出“勤劳、热爱生活”; 结合老人卖粥的描写“他相信谁也不会吃多给少。有的实在太饿了又没钱,吃完后就悄悄对老人说下回再给,老人没说二话,只是微笑着频频点头”,可概括出“不计较金钱”“善良、坦荡”; 结合老人深夜听到哭声的心理和行动“如果不是鬼是真人在哭呢,那就惨了,是什么人要害一个弱女子?这个女人一定凶多吉少。想到这他害怕得直冒冷汗,全身颤抖,比遇到鬼还害怕百倍”“他救人无望心又不甘,故意把马灯放在路边,他躲到路对面远一点的一块大石头后面想看个究竟”,可概括出“虽然也害怕,但仍旧嫉恶如仇、古道热肠”; 结合对老伴的态度“知道老伴发病,老人赶了将近一个钟头的夜路到了十多里远的油莱岭老中医家”“老人端着一碗老中医刚磨成的药水来到床头轻轻地扶起老伴说:‘药很苦,喝下就好了’”,可概括出“老人对家人关爱”。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采用的是比较鉴赏的题型。考生需要明确采用哪个标题更好,然后可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情感以及标题本身的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本题应当是用“马灯”作标题更好。 情节结构上,“马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开头老人提着马灯照管水闸和河堤,到一个初秋的深夜,老人为公冯洞的心竹兄弟提着马灯照亮,到一个夜晚,赶了将近一个钟头的夜路到了十多里远的油莱岭老中医家为老伴请来医生看病,文章主要情节都与“马灯”有关。 人物形象和主题上看,“马灯”是老人的化身,代表着老人的精神品质,他的认真负责、宽厚善良、古道热肠、关爱家人等等品质会像马灯一样永远被人铭记;老人所处的环境是“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给人阴森孤独之感,马灯的出现犹如一抹温暖的亮色,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哪怕外在环境多么恶劣,优秀的品格都有着经久不衰的力量。 从标题本身来看,“马灯”不仅能够代表老人,还能让人想起与它相关的故事,更加含蓄蕴籍,比“守水库的老人”这种直白的题目更好。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
|
录入时间:2021-02-19 09:2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