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音乐·赵玉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音乐家。孔子对音乐的兴趣与他对周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曰:“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 “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正乐”是孔子为纠正礼乐秩序倾颓采取的重要措施。孔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 孔子的“正乐”还包括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左传》记载:成公二年,卫国侵齐,新筑大夫仲叔于奚救了卫国主帅孙良夫,卫穆公想赏给他城邑,却被仲叔于奚辞谢了,而请求得到诸侯用的曲县的乐器和马饰。对于这件事,孔子认为,“不如多与之邑”,因为“器以藏礼”,曲县的乐器制度和繁缨的马饰,都是诸侯才能用的礼器,仲叔于奚本为大夫,因战功而拥有这些礼器是不恰当的。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一提到“正礼”,总会有人把它与简单机械的“复古”联系起来,仿佛孔子总想以一己之力,紧紧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使其倒退到西周时代。其实不然。孔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礼记·中庸》)孔子对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也是持批评态度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一方面礼崩乐坏,另一方面复兴礼制的呼声四起,特别是理性主义、辩证思想的集中出现,为春秋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提供了历史依据。 因为“正乐”即“正礼”,所以孔子在谈及自己的为邦理想时,多次强调要“放郑声”。孔子说“郑声淫”“乱雅乐”,是因为郑、卫地区的音乐十分讲究艺术技巧,情感力量大于伦理力量,世俗的娱乐之情大于典礼肃穆之情,不符合周礼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艺术精神。孔子对郑声的放逐并不意味着对音乐美学功能的忽视。事实上,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孔子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补无文。“文”这个概念在孔子的语义系统中是宽泛多样的,但无论是指社会文化还是指个人修养,都明显包含着感性形式美的意义在内。孔子所说的文,是包含了审美的,没有文,也就没有审美,没有音乐参与的礼是素的,是不文的,也就是不美的。“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经过孔子整理发展的周代“礼乐”,“礼”不再是苦涩的行为标准,它富丽堂皇而文采斐然,它是人的文饰,也是导引人生走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摘编自赵玉敏《孔子和音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族群体“雅乐”精神的失落,厌古乐而喜新乐造成了周代“礼崩乐坏”的局面。 B.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自觉地担负起对周代雅乐修复、改造和传播的使命。 C. 春秋末期,伴随着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出现了理性主义、辩证思想。 D. 郑、卫地区的音乐一味追求艺术技巧,没有典礼肃穆之情,遭到了孔子的强烈反对。 2. 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南宋郑樵的话,佐证了孔子对音乐的兴趣出于他对周礼的重视的观点。 B. 文章较为详细的引叙了《左传》的一个故事,生动地阐明了孔子“正乐”的实质是“正礼”。 C. 文章用《礼记·中庸》中孔子的原话直接驳斥了把孔子“正礼”看作机械复古的观点。 D. 文章结尾通过分析孔子“放郑声”的原因,阐明了孔子对音乐美学功能的重视的看法。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深刻认识到“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这来自他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 B. 孔子按周礼对雅乐的要求对《诗》的乐章和音律进行规范整理是为了纠正礼乐秩序。 C. 不能赏赐仲叔于奚曲县的乐器制度和繁缨的马饰,因为他的战功不配拥有这些礼器。 D. 孔子认为没有音乐参与的礼是不美的,经孔子整理后的周代“礼乐”有了感性形式美。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孔子和音乐·赵玉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A项,“贵族群体‘雅乐’精神的失落,厌古乐而喜新乐”是“乐坏”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C项,“伴随着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出现了理性主义、辩证思想”说法不当,原文是说“特别是理性主义、辩证思想的集中出现,为春秋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提供了历史依据”; D项,据原文“世俗的娱乐之情大于典礼肃穆之情”,可知“郑、卫地区的音乐……没有典礼肃穆之情”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阐明了孔子对音乐美学功能的重视的看法”错误,原文是说“孔子说“郑声淫”“乱雅乐”,是因为郑、卫地区的音乐十分讲究艺术技巧,情感力量大于伦理力量,世俗的娱乐之情大于典礼肃穆之情,不符合周礼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艺术精神。孔子对郑声的放逐并不意味着对音乐美学功能的忽视”,应是阐明“正乐”与“正礼”之间的内在关系。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因为他的战功不配拥有这些礼器”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因为‘器以藏礼’,曲县的乐器制度和繁缨的马饰,都是诸侯才能用的礼器,仲叔于奚本为大夫,因战功而拥有这些礼器是不恰当的”,应是因为他身份不够,违背了乐器使用的礼制。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
|
录入时间:2021-02-19 10:3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