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李德霞》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C. 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事故圆滑、反复无常。 D. 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马兰花·李德霞》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①大方善良,富有同情心。②诚恳老实,知恩图报。③做事有原则底线,坚决不妥协。 3. 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流泪,表现不同,心情也不同,更能突出马兰花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厚,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中心思想。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选项涉及手法、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多方面,要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字斟句酌细致推敲,以便发现问题。常见问题有:无中生有、过度解读、遗漏信息、强加因果、时态错误等等。 A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理解错误。原文信息是“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可见三孬的表现是有原因的,并非嚼舌、搬弄是非,选项A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B项,“又是一个精明的人”错。原文说“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可见麻婶女儿很真诚、善良、正直、有爱心,精明是贬义词,一般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利益算计得很精确。B项曲解文意。 C项,“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错误,分析文章倒数第二段可知,文本只是突出了她通情达理的品质,并没有写出“精明”的特点,“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更是无中生有。D项,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为“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明确了设题类别为“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要做好这类题首要的是了解相关知识。比如,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答案①大方善良,富有同情心,从以下文句看出来:“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答案②诚恳老实,知恩图报,从结尾处能够看出来: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答案③做事有原则底线,不妥协,取自“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对其效果的分析能力。题干为“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可见包含两问,其一为具体分析三次流泪的内涵,其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作用。解答内容题需要由浅入深逐层解答,有几个对象几层意思,几句话几层意思,有手法的加以明确。作用效果这类题一般要考虑三方面: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线索脉络、手法效果等等。 第一问: 答案①应该首先归类,即明确“伤心”而哭,然后联系文本内容展开说明:第一次是马兰花的男人得知马兰花借钱给麻婶,一直没有向麻婶要,“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得知麻婶死后,马兰花的男人大怒而走,“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马兰花的伤心,可见马兰花的善良正直宽容无私: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答案②也要先提炼出关键词“痛心”而哭,再结合前后语境具体分析:第二次马兰花的男人一直叫马兰花向麻婶的女儿索要六百元借款,但马兰花不回应,甚至“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再次表现得很愤怒“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答案③归结为“出乎意料地喜极而泣”,第三次,马兰花收到麻婶女儿寄来的钱和钥匙: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第二问: 三次流泪,表现不同,心情也不同,更能突出马兰花这个美好善良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厚可感,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有利于表现小说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信任互助友善的主题。 【点睛】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例如: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
|
录入时间:2021-02-19 10:3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