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二十四节气·俞耕耘》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在国际气象界广为人知,“二十四节气” 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雨水“柳发芽”,惊蛰“动物醒”,春分“燕归来”,白露“燕南去”。二十四节气记录了耕种麦收、种瓜点豆等诸多农事。清明踏青,冬至吃饺子,大雪堆雪人,吃时令菜蔬等行为也伴随着节气的到来而成为一种习惯。 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知智慧。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它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不过,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 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蹿升),一日入夏:夏天雨日少了,暴雨强降水多了:冬天里冷空气频数小了,寒潮强度变弱了,暖冬成为了新常态。 (取材于2016年12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气渐重,露凝而白也。”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称“白露”。 写白露的诗,孟浩然的《初秋》比较直白,诗云:“不觉初秋夜渐长, 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再如杜甫这首《白露》诗,也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风景图: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诗意挺美。 但大多数的诗是借白露之景,寄托和抒写诗人内心情愫的。《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常为人所吟诵,表现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的情感。 南北朝谢眺的《秋夜》很有名。“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全诗描述的是思妇怀人,一段浓情蜜意全从平言淡语中倾泻而出。 然而最为人熟知的还是杜甫的那首《月夜忆舍弟》,诗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尽远方游子的满腔思乡之情,尤其是后两句,已然是经典名句了。 (取材于徐廷华《白露》,有删改)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是天人合一观念的最美呈现,古人通过不断感应、变化、调适和效仿,获得了精准的秩序感。 节气绝不仅仅是利用动植物活动“指示”时间那么简单,也从深层折射出中国人“生活的艺术”,时刻在提醒你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环境,用“仰观俯察”的艺术思维,“观物取象” 的归纳智慧,建构多情的意象世界。古人“咏物写景”的节气小诗,无不是“以物比兴”的呈现。可以说,中国诗歌始终未曾离开这种“感时”而生的抒情传统,二十四节气是令人心醉的“物语”与“人事”的对答。 然而,它又不只是艺术的,更是哲学的。在本质上,它通往一种实践的哲学。二十四节气既是自成系统的认知体系,又是具体的实践指南。这种宇宙观直接从生产、生活经验中累积提炼,既非抽象演绎,也非理论空想。二十四节气,无疑实现了特殊与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完美表达。当西方实用主义标榜“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二十四节气早在千年前就已奠定了生活审美观的基调,将自然气象融入生产,用诗性的智慧赋予农业生活高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艺术性。 可以说,节气是最纯粹的中国化的时空表述,最大程度上彰显了一种中国阐释与中国气派。如:它划分时空的规制模型就遵循了“圆”与“周”的思维,周行不殆,循环往复。对节气的描述也暗合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生发变化”。四时与五行的比附关系,寒暑昼夜背后的阴阳消长,无不映现着《易》的精神内核和道家的“宇宙气化”观念。从而,阅读二十四节气,更是悟“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它无疑是最高的中国智慧。二十四节气的背后是一个多情的诗性世界,是中国古人体悟宇宙、亲近自然的曼妙智慧。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离我们渐渐远去,久居城市的人们难免会丧失对土地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知,变得神经粗糙,麻木起来。因此,我们需要去寻找“失落的世界”。 (取材于俞耕耘《品味二十四节气》,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书,该书名正确的句读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B. 汉字书写要求遵循笔顺规则。比如:“幽” 字的笔顺就体现了“下包上时先内”和“先中间后两边”的规则。 C. 捣衣,指古代妇女在秋夜用木棒敲打平铺在砧板上的布帛,以裁制柔软的衣服,常表现征人离妇的惆怅情绪。 D. 谢眺《秋夜》诗“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中的“伫立”,意思是“长时间地站立”。“伫”字读音是“zhù”。 2. 下列推断、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与京剧、围棋等传统文化相比,二十四节气最能彰显中国文化和中国气派,因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是古人不断的感应自然、深入实践的结果,是特殊与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C. 古人以《周易》和道家“宇宙气化”为理论指导排列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 D. 信息化的发展、农耕文明的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者对当下人们神经麻木怀有一种深切的忧虑与痛恨。 3. 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深远的影响?请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并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阐释。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品味二十四节气·俞耕耘》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B 3. 从生产、诗意、哲学三方面概括。 ①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指导意义。比如:人们为什么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因为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选择在清明节祭祖踏青,是因为清明时节春暖花开,生气始盛,万物萌生,祭祖活动往往又在郊外进行,于是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 ②二十四节气常常或直白、或含蓄地激发人们诗意的情感。比如:《诗经•蒹葭》借白露之景寄托诗人思人心切的情感。 ③二十四节气引发人们对哲学的思考。比如:其中蕴含的“圆”与“周”的思维、《易》的精神内核和道家的“宇宙气化”观,让人们悟出“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获得智慧,使人们的自然观、审美观高度提升。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类题一般出自文章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A项,“该书名正确的句读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错误,集解是训诂学术语,古书注释的体式。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与京剧、围棋等传统文化相比,二十四节气最能彰显中国文化和中国气派”错误,无依据,原文相关信息材料三“可以说,节气是最纯粹的中国化的时空表述,最大程度上彰显了一种中国阐释与中国气派”,可知并没有和京剧、围棋等传统文化相比。 C项,“古人以《周易》和道家‘宇宙气化’为理论指导排列二十四节气的顺序”错误,不符合文意,原文倒数第二段表述为“四时与五行的比附关系,寒暑昼夜背后的阴阳消长,无不映现着《易》的精神内核和道家的‘宇宙气化’观念.从而,阅读二十四节气,更是悟‘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它无疑是最高的中国智慧”。 D项,“作者对当下人们神经麻木怀有一种深切的忧虑与痛恨”错误,过于拔高,文中并无体现,原文相关信息材料三“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离我们渐渐远去,久居城市的人们难免会丧失对土地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知,变得神经粗糙,麻木起来”,但是不能提现“作者对当下人们神经麻木怀有一种深切的忧虑与痛恨”。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二十四节气记录了耕种麦收、种瓜点豆等诸多农事。清明踏青,冬至吃饺子,大雪堆雪人,吃时令莱蔬等行为也伴随着节气的到来而成为一种习惯”“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可知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指导意义;“不觉初秋夜渐长, 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可知二十四节气常常或直白、或含蓄地激发人们诗意的情感;“在本质上,它通往一种实践的哲学。二十四节气既是自成系统的认知体系,又是具体的实践指南。这种宇宙观直接从生产、生活经验中累积提炼,既非抽象演绎,也非理论空想”“二十四节气,无疑实现了特殊与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完美表达”“它划分时空的规制模型就遵循了‘圆’与‘周’的思维,周行不殆,循环往复。”“阅读二十四节气,更是悟‘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它无疑是最高的中国智慧”,可知二十四节气引发人们对哲学的思考。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
|
录入时间:2021-02-19 10:3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