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儒学的内核和多重向度·杨国荣》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理解儒学,需要回到儒学自身的历史语境。从其原初形态看,儒学的内涵首先体现于“仁”和“礼”上,两者同时构成了儒学的核心观念。

②“仁”主要关乎普遍的价值原则,其基本内涵则在于肯定人自身的存在价值。比较而言,“礼”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社会规范和现实的社会体制。从社会规范这一层面看,“礼”可以视为引导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在社会体制方面,“礼”则具体化为各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治制度。

③“仁”和“礼”固然各有侧重,但所侧重的两个方面并非截然分离。“仁”以情感的沟通和情感的凝聚为主要方面,但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理性关联。首先是以“爱人”规定“仁”,既以肯定人的内在价值为前提,又包含情感关切,它所侧重的是“仁”的内在的情感凝聚和情感沟通。其次“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更多地表现为对理性规范的认同和接受“复礼”同时涉及理性的引导和制约,这样,“仁”既有内在的情感侧重,同时也兼及理性之维。就“礼”而言,与之相关的首先是“理”:“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记》)这里的“理”既指条理,法则,也涉及依据这种条理法则对人的知和行的制约。不过,在与“理”相关的同时,“礼”并非与“情”完全隔绝,所谓“礼因人之情而为之”(《语丛一》),便表明了这一点。这里的“因人之情”,便关乎“礼”与情感沟通和情感凝聚之间的联系。作为儒学的核心,“仁”和“礼”同时构成了儒学之为儒学的根本之点,儒学与其他学派的内在区别,也与之相关。

④墨家提出“兼爱”,这一观念在肯定人道价值方面,与儒家的“仁”具有相通之处:尽管“仁”基于亲亲之情,“兼爱”则并未赋予亲亲优先性,后来的儒家学者(尤其是理学家)一再由此辨析“仁”与“兼爱”的差异,但在关切人这一点上,二者确实有一致之处。然而,墨家对“礼”总体上持批评态度,其“非乐”“节葬”的主张以及对“亲疏尊卑”“昏(婚)礼威仪”等的抨击,从不同维度体现了这一点。这种取向,具有重“仁”而轻“礼”的特点。

⑤法家更倾向于化“礼”为“法”。“礼”与“法”在注重规范性这一点上,有相通之处。但“礼”建立于情理之上,具有引导性的特点;“法”则以法理为基础,表现为非人格、冷冰冰的律令,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法家总体上已由“礼”而走向“法”。与此相应的是对“仁”道的拒斥:谈到法家之时,历史上的学者常常以“刻薄寡恩”来形容,“刻薄寡恩”与“仁”彼此相对。在以上方面,法家与注重“仁”和“礼”统一的儒家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⑥道家从另一层面表现出来对“仁”和“礼”的疏离。老子曾指出:“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尽管对“绝仁弃义”有各种不同的解说,但其对仁和礼义不予认同的立场,无疑显而易见。这一价值立场与道家推崇“自然”,而对人文或文明化的规范持批评和怀疑的态度,总体上前后一致。在这一方面,道家与儒家注重“仁”与“礼”的统一,同样形成了某种对照。

⑦作为儒学的核心,“仁”与“礼”的统一既体现于儒家自身的整个思想系统,又展现于人存在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杨国荣《儒学的内核和多重向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和“礼”构成儒学的核心观念,两者内容各有侧重又并非截然分离。

B. “礼”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体制,与“理”和“情”相关联。

C. 后来的理学家认为“仁”和“兼爱”有差异,但在关切人这点上完全一致。

D. 法家由“礼”走向“法”,拒绝、排斥“仁道”,具有“刻薄寡恩”的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③段对“仁”和“礼”的内涵分别加以详细阐述。

B. 第④~⑥段论述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内在区别,区别在于对“仁”和“礼”的态度。

C. 在把儒家与其他学派进行比较时都先指出相通之处,再论述存在的本质区别。

D. 文章引述了大量儒家、其他学派,以及一些历史学者的观点进行论证,较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和“礼”相辅相成,存在于儒家的整个思想系统。其中“仁”可具体化为一些基本准则,政治制度。

B. “爱人”的“仁”和“克己复礼”的“仁”不同,前者侧重对理性规范的认同和接受等,后者侧重内在的情感凝聚和沟通。

C. 墨家主张“非乐”“节葬”并对“亲疏尊卑”“昏(婚)礼威仪”等进行抨击,可以看出其具有重“仁”而轻“礼”的特点。

D. 道家对仁和礼义不予认同的立场,推崇“自然”,批评和怀疑人文或文明化的规范,与儒家形成了鲜明对照。

下载Word版试题
《儒学的内核和多重向度·杨国荣》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表述绝对,“但在关切人这点上完全一致”说法过于绝对,从文中“但在关切人这一点上,二者确实有一致之处”可看出;另外,“后来的理学家”张冠李戴,应为“作者”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不合文意。“都先指出相通之处,再论述存在的本质区别”不准确。在把儒家与道家学派进行比较时只指出了区别,没指出相通之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其中‘仁’可具体化为一些基本准则,政治制度”错误,偷换概念。由原文“比较而言,‘礼’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社会规范和现实的社会体制。从社会规范这一层面看,‘礼’可以视为引导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在社会体制方面,‘礼’则具体化为各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治制度”可知,“仁”应为“礼”。

B项,对应错误,“爱人”的“仁”侧重内在的情感凝聚和沟通,“克己复礼”的“仁”侧重对理性规范的认同和接受等;

C项,不合文意,“墨家主张‘非乐’‘节葬’并对‘亲疏尊卑’‘昏(婚)礼威仪’等进行抨击”只是说墨家轻“礼”,而文中第④段末尾“这种取向”中的“这种”还包括“兼爱”,即重“仁”的一面。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录入时间:2021-02-22 09: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