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有关经典的加减法·韩少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关经典的加减法

韩少功

⑴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

⑵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物权印痕,切合历史上中(产)等阶级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可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以及向公众传导文学信号的职能。这样说的意思是,草民对民间迷信插得上手,对文学却不大够得着。权贵对公文插得上手,对文学也不大够得着。因此,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迷信与公文不知何处去,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⑶读书人五花八门,并非统一的整体。有的白皮肤,有的黑皮肤;有的信基督,有的归佛门;有的敢担当,有的颇颓废;有的傍权贵,有的走江湖……于是产生不同的文学标尺,也是常情。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既然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会形成大致相近的规则。这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红区的边界;《阿凡提的故事》的“经典性”不一定能在基督教地区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共有的美人梦、精英闷骚、愤世纠结,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

⑷这印证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⑸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涉性、涉金、涉官、涉暴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什么“经典化”的好运气?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话语权一类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什么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者不应忘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⑹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某种普遍的人性之道,或说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切入宗教、道德、政治的时代焦点),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竟然发现、开发、释放出意识流这等奇物),就这样跨入了门槛。还有一些“资源大户”,比如《西游记》(佛教文化资源)、《聊斋志异》(道教文化资源)、《三国演义》(帝王文化资源)、《水浒传》(江湖文化资源)等,也是各得先机,各成气象,成为不易绕过去的大块头——至少在中国是如此。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最可能就被建构者们的目光跳过去。

⑺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限界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文化权重者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⑻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

⑼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在这个意义上,大部分文学史其实皆可半信半疑,因为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在这种加法与减法的双向对冲之下,进入一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无限漂泊,需等待下一本甚至N本文学史的再度检验。

1. 作者第⑴段开篇就提出“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

2. 第⑵段画线词语“物权印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⑶段从_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对文学“经典性”的建构过程进行了阐述。

4. 下列对第⑸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连用2个问句突出强调建构是有条件的,并非随心所欲。

B. “挠到”“痒痒肉”生动形象地写出那些文字触及了很多症结。

C. 举法国葡萄酒文化图腾为例,意在承接上文指出另一半真相。

D. 用阴沟水与之作对比,鲜明突出葡萄酒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

5. 根据文意,下列有关“经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是指经过文学史验证之后,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B. 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都是依赖读书人的齐心合力,才能保值增值。

C. 经典的作品具有相近的主旨,能引起读者广泛而持久的共鸣。

D. 经典的形成离不开文化权重者对其施加的影响。

6. 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

下载Word版试题
《有关经典的加减法·韩少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引出话题,暗示文学经典有个动态化的建构过程。

2. 知识精英(或文化权重者)对文学作品作出的具有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价值判断。

3.  (1). 个性(差别)。 (2). 共性 4. D 5. D

6. 文章开头提出了论述对象——文学经典。接着举例说明文学经典多受文化权重者的影响,得出观点经典是建构之物,这是经典化的加法。其后文章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经典化的条件,即注重思想和艺术,符合价值公约。基于此的淘汰和遗忘是经典化的减法。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作品的经典化过程,都需要经受加法和减法的对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5)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本题运用(1)和(3),首先看着词语“文学经典”,这是本文的中心话题,“弹性概念”,弹性,意思是动态变化,具有伸缩延展性。本句在开头段的第一句,位置作用就是结构思路,具有点明中心话题,照应题目,引出下文,总领全文的作用。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含义。它可能是临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可能是蕴涵其中的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可能是用来表明某种意图,可能是事物的作用意义,可能是作者的观点立场,等等。这种含义,是既有别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要做好本题首先应该关照词语所在的句子和段落,即扩展语境,有助于理解该词的含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物权印痕,切合历史上中(产)等阶级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可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以及向公众传导文学信号的职能。这样说的意思是,……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从中可以得出答案的要点——“知识精英”,这是“物权印痕”关涉的对象,然后提炼出答案中“对文学作品做出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价值判断”。物权的“物”这里专指文学作品,权,是掌控之意,具体而言“印痕”是比喻义,指作品里的价值判断,作品留存的时间,以及作品在方方面面的作用、意义等,综合而言物权印痕应该是知识精英即文学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长久影响。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段落的层次把握能力。要做好此类型题目,一定要学会抓提示层次的关键词句,再结合意思从逻辑上分类。做本题时首先分析第⑶段的结构布局。首先总说第一层次“读书人并非统一的整体” “有的……有的……于是产生不同的文学标尺,也是常情”这是本段的第一层次,归纳为差别、不同点或个性;“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这是层次间的过渡,从中可以提取出上一层的关键词“差别”,其后便是第二层次“既然都……。这些读书人共有的……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可见本层次关键词是共鸣和公约数,联系第一层次的关键词,再结合两层间的对比转折关系,就可以确定第二层的意思为“共性、相同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段落的赏析能力,属于综合性考核,选项设题角度一般有:内容主旨、结构层次、艺术特色(修辞手法等)。

A项,“作者连用2个问句突出强调建构是有条件的,并非随心所欲”这是对手法的考查,结合文本判断选项表述是正确的。

B项,“挠到”“痒痒肉”生动形象地写出那些文字触及了很多症结,比喻恰当,内容也符合文本,正确。

C项,“举法国葡萄酒文化图腾为例,意在承接上文指出另一半真相”,上文是第⑷段的内容是“这印证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而第(5)开头说“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可见,本段是另起内容,是对上一段的补充。可见第(5)段是第(4)段内容的补充,选项说“承接上文”没问题,说“举法国葡萄酒文化图腾为例”意在“指出另一半真相”也符合文意“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者不应忘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所以C项正确。

D项,“用阴沟水与之作对比,鲜明地突出葡萄酒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表述绝对,原文是“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可见文本只是说“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选项漏掉了修饰限制语,扩展了范围,表意绝对,夸大了作用。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把握能力,具体而言属于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题型。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 (1)联系上下文。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3)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4)拆分法。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词先拆开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5)看修辞义。比如比喻象征义、双关义等等。解答本题使用方法(1)联系上下文即可。

A项,“经典是指经过文学史验证之后,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表述不当,结合第(1)段“文学经典……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可见并非验证后有影响就是经典,而是“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

B项,“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都是依赖读书人的齐心合力,才能保值增值”,表述绝对,原文说“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选项表述漏掉了“很多”这个限定范围的词语。

C项,“经典的作品具有相近的主旨,能引起读者广泛而持久的共鸣”表述不当,原文是“这些读书人共有的美人梦、精英闷骚、愤世纠结,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意思是共同的梦想、苦闷、愤慨、矛盾、纠结等情感、心理,并非“相近的主旨”。

D项,“经典的形成离不开文化权重者对其施加的影响”,表述符合文意,可见文段(2)首尾句。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能力。具体而言考核的是分层把握层意的能力。要解答此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细致筛选,精准概括整合。文章开头第(1)段为第一部分,照应题目总说本文的论述对象——文学经典,明确它是一个弹性概念。第二部分(2)到(6)段是分说部分,按照两个层次论述。首先是第一层次,指(2)到(4)段,说明文学经典多受文化权重者(知识精英们)的影响,得出观点经典是建构之物,这是经典化的加法。其后文章从另一方面(5)(6)两自然段,即第二层次,说明了经典化的条件,注重思想和艺术,符合价值公约,基于此的淘汰和遗忘是经典化的减法。(7)(8)(9)作为第三部分,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作品的经典化过程,都是动态的,需要经受加法和减法的对冲。

【点睛】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标题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 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 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 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段作用A、开篇点题 (照应文章标题)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引起下文D、渲染气氛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结尾段作用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B、照应题目C、照应开头D、照应全文E、引人深思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1) 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2) 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3) 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4) 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5) 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2、公式:(1)……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2)……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录入时间:2021-02-22 09: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