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姜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 姜鹏 ①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 ②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十巻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现什么?他会发现,《资治通鉴》中居然没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资治通鉴》给予唐朝历史如此高的关注度,却为何只字不提李白?当你又试图寻找另一位唐代大名人杜甫,你会发现杜甫的运气比李白好一点点。因为杜甫的名字至少在《资治通鉴》中被提到了一次—这也就意味着杜甫事实上在《资治通鉴》中也没有出现过,只不过被别人提到了一次。 ③其实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甫,还有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当然不是司马光的疏忽。如果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疏旷网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为屹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记》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显然,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 ④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的一段话:“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表,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⑤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其实也已经能解答我们之前的疑惑,亦能反驳李光地的评价了。 ⑥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其实被我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资治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九部。仅这十九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句话中所描述的情况,“迁固以来,文字繁多”。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怎么有时间把这些书读遍?所以,《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绝大多数已被之前的十几部王朝史,和其他各类史学著作叙述过。但对于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事件,司马光同样会抱着极为审慎的态度,予以重新检查。检查的目的,除了进一步核对历史真实性之外,还要考虑以往的历史叙述,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解读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有利于后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⑦所以,司马光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艺术以及名人事。李白、杜甫不见载于《资治通鉴》,符合这个标准,因为他们不是政治人物。司与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子虚赋》《上林赋》不见载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只选取他一篇短短的《谏赋》,也符合这个标准。因为《子虚》《上林》辞藻再华丽,也与治国无关:《谏猎赋的文字虽然相对平实且篇幅短小,却从一个角度提出了与治道有关的问题,故能被《资治通鉴》相中。 ⑧当然,作为“史学双壁”之一的《资治通鉴》,人们总会将他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较。《史记》文学性之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其中的“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但从史学角度讲,其真实性如何,却历代均有质疑。比如,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蓝本也出自《史记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基本上已经被后来的史学家们否定,因其内在矛盾太明显,也与更早的典籍《左传》所记载的内容出入太大。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无疑,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里面,他是最懂政治的。也正因为这样,宋神宗在为《资治通鉴》所作的序中写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这也就是《资治通鉴》最大的特点。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区分《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差别,可以这样说:《史记》是【A】笔下的历史,《资治通鉴》是【B】笔下的历史。 ⑨《资治通鉴》成书后,模仿、续写的作品很多,但没有一部能像《资治通鉴》那样成功。原因即在于,那些作者没有一个像司马光那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以及敏锐的政治观察力。所以,在浩若烟海的传统史学著作中挑一部最适合于提炼治国理政经验的史书,那没有比《资治通鉴》更合适的作品了。 (有删改) 1. 第③段加点词语“网漏吞舟”,所指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2. 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资治通鉴》编修史书的量大原则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各填四字)。 3. 对第⑧段划线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好奇”一词,在这里褒词贬用,写出了司马光对司马迁含蓄委婉的批评。 B. “好奇”是指司马迁选材会对传奇动人的故事充满兴趣,却忽略了真实性。 C. 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的原因在于《史记》常常记载华而不实的故事。 D. 从政治角度而言,司马光认为正史的记载不应仅仅沉溺于精彩离奇的故事。 4. 第⑧段AB两处空缺了词语,请根据上下文填写合适的词语。 5. 本文说理充分,体现了学术论证的严谨性。请从论证方法角度简析第②段的说理效果。
6. 根据文意,推测下面两篇名家作品,哪一篇收录进了《资治通鉴》?请简要说明理由。 【A】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B】屈原《国殇》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姜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资治通鉴》遗漏了很多历史名人。 2. (1). 重新检查 (2). 专写治国 3. C 4. 文学家、史学家 5. 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通过对《资治通鉴》对唐朝、两汉的记载加以对比论证,从而使《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并不是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也更加强调、突出。通过《资治通鉴》唐朝、两汉数据的引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6. A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符合资治通鉴编写“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艺术以及名人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把握能力。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第③段加点词语“网漏吞舟”,所指的具体内容是。题干中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漏吞舟”意思是:网里漏掉吞舟大鱼。由文本“其实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甫,还有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整理即可。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资治通鉴》编修史书的量大原则。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本文第四段引用司马光的一段话。结合第五段“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其实也已经能解答我们之前的疑惑,亦能反驳李光地的评价了”可知司马光的写作原则在第六、七段进行了分析。第六段“《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绝大多数已被之前的十几部王朝史,和其他各类史学著作叙述过。……还要考虑以往的历史叙述,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解读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有利于后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体现原则:重新检查。由第七段“所以,司马光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艺术以及名人事。……却从一个角度提出了与治道有关的问题,故能被《资治通鉴》相中。”可知,专写治国。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对第⑧段划线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找到画线的句子,然后结合上文“《史记》文学性之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其中的“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但从史学角度讲,其真实性如何,却历代均有质疑。比如,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蓝本也出自《史记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基本上已经被后来的史学家们否定,因其内在矛盾太明显,也与更早的典籍《左传》所记载的内容出入太大”,可知C项错误,故本题选C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把握能力。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第⑧段AB两处空缺了词语,请根据上下文填写合适的词语。找到要填空的位置的句子,然后结合上“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区分《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差别”可知是对上文“《史记》文学性之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无疑,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里面,他是最懂政治的”的总结。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能力。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由“举一个例子”可知举例论证。由“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十巻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和“《资治通鉴》给予唐朝历史如此高的关注度,却为何只字不提李白?当你又试图寻找另一位唐代大名人杜甫……只不过被别人提到了一次。”为对比论证,突出《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并不是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文意,推测下面两篇名家作品,哪一篇收录进了《资治通鉴》?请简要说明理由。屈原的《国殇》文学性更强,由“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艺术以及名人事。”可知,选A项。理由直接引用原文即可。 【点睛】学生应明确论证方法:1、 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5、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
|
录入时间:2021-02-22 09:3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