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韧性与儿童教育》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新技术与21世纪儿童:最新趋势与结果》,总结了新技术的获得与使用的最新趋势,以及21世纪儿童(0~18岁)面临的网络机会与风险。 当前儿童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网。新技术为21世纪儿童的生活带来了根本变革,扩大了儿童的学习机会,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儿童有很多机会去探索、表达并获得自主权。儿童接触数字设备及上网机会日益增加,儿童使用新技术呈现低龄化趋势。儿童的自由时间正日益变成屏幕时间,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不能上网的时候感觉很不好,降低了幸福感。 儿童上网时间越长,他们的机会与风险也就越大。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网络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但一些攻击性的、色情的、商业化的或其他危险的内容正给儿童带来巨大冲击。社交网络平台日益受欢迎,儿童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报告强调,“数字韧性”(Digital Resilience)是21世纪儿童必须拥有的一项重要技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风险本身不一定不好,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与成人相比,儿童面对网络风险更加脆弱,然而他们花在网上的时间比成人更多。因此,培养儿童的“数字韧性”,学校和家庭都有重要责任。 (摘编自《OECD报告:21世纪儿童必须具备“数字韧性”》,《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9年5月) 材料二: 韧性(Resilience),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近年来,大陆学者将Resilience译为“韧性或心理韧性”,学者认为,生命体不像物理材料那样被动地接受外力随后回复,而是具有主动适应及自我调整的本能,从心理学意义上看,韧性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更强调个体在受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 (摘编自崔文香等《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3月) 材料三: 首先,众多家长对数字化成长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缺乏正面引导的能力。当前家长中确实存在对数字化成长持恐惧心理的现象,他们可能潜意识认为接触数字化产品的时间越短越好,甚至认为数字化产品容易使中学生变坏,而且他们更多是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去认识数字化,并不关注中学生在数字化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其次,目前社会给予学生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也有限。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等数字化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够,网络环境净化、网络行为立法、网络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富有成效的行动。另一方面,一些商业机构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诱导青少年成为暴力游戏的玩家和低俗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者。 最后,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乎到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 (摘编自肖凯《数字化成长中的自我完善及其教育——以中学生为例》,2014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儿童获得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表达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网。 B. 新技术为儿童带来根本变革的同时,也使儿童因被新技术掌控而降低了幸福感。 C. 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给儿童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儿童置身于危险之中。 D.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理性认识风险,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儿童的“数字韧性”。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儿童作为信息获取者,被相似的信息限制,以致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 B. 由于儿童比成人花在网上的时间更多,所以,儿童比成人更需要培养“数字韧性”。 C. “数字韧性”可理解为在数字时代遭遇网络风险时表现出的适应、调整和发展的技能。 D. 中学生的数字化成长不是知识与技能的增加,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完善。 3.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使儿童在数字化时代具有更强的“数字韧性”?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数字韧性与儿童教育》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2. C 3. ①家长要正确认识数字化成长的价值,正面引导儿童。②社会要给予青少年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应研发适合儿童使用新技术的指引或工具。③学校要改变数字化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教育的现状,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素质的建构。④儿童自身要加强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和核实的能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 B项,“也使儿童因被新技术掌控而降低了幸福感”说法错误,信息区域同样来自材料一第二段,“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不能上网的时候感觉很不好,降低了幸福感”,是因“不能上网”而觉得幸福感降低; C项,“使儿童置身于危险之中”说法错误,信息区域来自材料一第三段最后一句,“儿童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并非指儿童置身危险之中; D项,“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儿童的‘数字韧性’”说法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但不意味着“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数字韧性’”。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 A项,“儿童作为信息获取者,被相似的信息限制,以致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说法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 B项,“所以”的理由不充分,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报告强调,‘数字韧性’(DigitalResilience)是21世纪儿童必须拥有的一项重要技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风险本身不一定不好,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与成人相比,儿童面对网络风险更加脆弱,然而他们花在网上的时间比成人更多。因此,培养儿童的‘数字韧性’,学校和家庭都有重要责任”; D项,“不是……而是”歪曲原意,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乎到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可知中学生的数字化成长既是知识与技能的增加,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完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对学生探究能力考查,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类型,答题时,注意观点明确,分析透彻。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和材料三,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首先,众多家长对数字化成长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缺乏正面引导的能力”“当前家长中确实存在对数字化成长持恐惧心理的现象,他们可能潜意识认为接触数字化产品的时间越短越好,甚至认为数字化产品容易使中学生变坏,而且他们更多是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去认识数字化,并不关注中学生在数字化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其次,目前社会给予学生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也有限”“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乎到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怎样做才能使儿童在数字化时代具有更强的“数字韧性”。还有,筛选概括本题答案时要注意政府净化网络环境不属于增强“数字韧性”的策略,净化网络环境就是减少数字风险,而一定的数字风险可以增强“数字韧性”;但又不能答“政府应该故意允许网络环境恶化”。所以,材料三的第二段部分信息是不适合用来回答本题的。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
|
录入时间:2021-02-22 10:3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