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刘震云文学之路》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月19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代表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2011年,共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是张炜、刘醒龙、莫言、毕飞宇和刘震云。 记者: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 刘震云:当时我在菜市场买菜,然后出版人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评出来了,有你,然后我就买西红柿、鸡蛋,回家中午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当时新浪的主持人还问我,是不是这面吃的跟别的不一样,我说挺一样的,鸡蛋就是鸡蛋,西红柿就是西红柿。 记者:但心情不一样。 刘震云:没有大喜。如果是惊喜的话,那就证明《一句顶一万句》写得不够好。 记者:你很自信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吗? 刘震云:那倒没有,那也很可能它评不上,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你比如讲《-句顶一万句》,没评土茅盾文学奖,它会减色很多吗? 《一句顶一万句》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讲的是杨百顺从故乡“出走”的过程,下部“回延津记”讲的是牛爱国从异地“还乡”的过程。通过“出走”与“还乡”,《一句顶一万句》展现了杨百顺和牛爱国的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但这部作品的名字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记者: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 刘震云: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一句顶一万句”这个说法不是从我开始的,2000多年前有人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一句有见识的话,我晚上死都可以,孔子这个话是很讲究的,他不说朝闻道朝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天顶一万天。其实《一句顶一万句》还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 记者:会是什么? 刘震云:《一天顶一万天》。 记者:我不知道对您而言现在是否是你文学作品上的一个巅峰? 刘震云:不是吧,我觉得我的写作刚刚开始。为什么说刚刚开始呢?是由写作者变成倾听者的刚刚的开始。 从写作者到倾听者,是刘震云在创作《一句顶一万句》时的最大感悟。作为一个倾听者,刘震云在这部作品中将每一个人物的话都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他的另一部与说话有关的作品《手机》,《手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严守一,因为职业的关系,严守一每天都要说很多的话,但在这部书的封底,却写着这样一行字:“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 记者:似乎说话的这个关键词还是在您的作品中延续? 刘震云:当然,我觉得,说话是重要,说什么样的话,谁在说话,是作者在说话,还是书里的人物突然自己想说话,而这个话别人没说过。我觉得这个是靠作家的想象力抵达不了的,而是人物自己。我觉得,他突然觉得我应该有一个情绪和心灵的出口,所以当严守一的奶奶去世之后,他突然觉得他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了,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他应该怎么表述呢?严守一像他6、7岁一样,拿着一个手电,一个人又到村口的同样的土岗上往天上写了一个字,奶,想你。我突然觉着的话,往天上写字的这种状态,我特别地想跟严守一坐在一起聊天。可能他在说,我在倾听,够了。当你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一个倾听者的时候,你的写作也变得无比的自由,接着就有了《一句顶一万句》。 记者:但很多人也会说,这些书中的人物也是你作家创造出来的。 刘震云:你是创造出来了这么一个人物,但是这个创造是怎来的,过去的话,可能是刘震云让谁来的,现在的话是你们两个在一个十字路口相遇了。我曾经说过一个去我们河南汴梁的理论,我也出发了,我出发的同时,可能书里的人物也早就出发了,然后在一个黄河边上,大柳树下,我们遇到了,我说你去哪,去汴梁,你呢,也去汴梁,抽起烟来,特别对劲,说咱俩一块走吧。 记者:只是个同路者。 刘震云:是个同路者,是你的朋友。这样的写作状态是不是更水乳交融一些,情感上,当然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解放。 记者:哪方面的解放? 刘震云: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解放。 记者:我现在就很解放,很自由。 刘震云:好的主持人一定是一个最好的倾听者,而不是最好的提问者。 (摘编自《面对面·刘震云文学之路》,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篇同刘震云面对面的新闻访谈,从他的获奖作品聊起,最后谈到了他的创作理想。 B. “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刘震云在作品中体现了这种“有用”的观点。 C. 访谈中刘震云的回答朴实而不失幽默,善用比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俗易懂。 D. 刘震云尝试用各种方法真实地展现底层普通民众的生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新闻访谈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询问、倾听和记录等活动。这篇访谈体现了主持人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 B. 作者借助《一句顶一万句》小说的创作,传达出他不说废话,只传达人物原汁原味的对话意图。这部作品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巅峰。 C. 刘震云的创作理念就是要将文学创作回归朴实,尽可能还原生活,作为一个倾听者,让听众根据自己的经历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 D. 这次的访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作家刘震云朴实接地气的创作风格,通过了解作家,从而更好理解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传达出的精神。 3. 这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面对面·刘震云文学之路》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B 3. ①获茅盾文学奖的心情。②获奖小说的名字的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③作家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以及他的文学创作理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善用比喻”说法错误,本访谈录中刘震云的回答没有使用比喻。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把握3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这部作品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巅峰”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一句顶一万句》这部作品不是巅峰,而是创作的开始。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加以概括这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这是一篇访谈录,访谈录主要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记录一些名人重要的对话。这里的问是访谈者,答是被访谈者,也就是被访谈者根据访谈的提问进行回答。本题要求概括访谈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问题,答题时只要抓住访谈者所提的问题以及被访谈者的回答,就可以整合概括出答案。本题,通读文本,可以筛选出 “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当时新浪的主持人还问我,是不是这面吃的跟别的不一样,我说挺一样的,鸡蛋就是鸡蛋,西红柿就是西红柿”“但心情不一样”“没有大喜。如果是惊喜的话,那就证明《一句顶一万句》写得不够好”“你很自信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吗”“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一句顶一万句’这个说法不是从我开始的,2000多年前有人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一句有见识的话,我晚上死都可以,孔子这个话是很讲究的,他不说朝闻道朝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天顶一万天。其实《一句顶一万句》还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一天顶一万天》”“我不知道对您而言现在是否是你文学作品上的一个巅峰”“不是吧,我觉得我的写作刚刚开始。为什么说刚刚开始呢?是由写作者变成倾听者的刚刚的开始”“似乎说话的这个关键词还是在您的作品中延续”“当然,我觉得,说话是重要,说什么样的话,谁在说话,是作者在说话,还是书里的人物突然自己想说话,而这个话别人没说过。我觉得这个是靠作家的想象力抵达不了的,而是人物自己。我觉得,他突然觉得我应该有一个情绪和心灵的出口,……当你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一个倾听者的时候,你的写作也变得无比的自由,接着就有了《一句顶一万句》”“但很多人也会说,这些书中的人物也是你作家创造出来的”“过去的话,可能是刘震云让谁来的,现在的话是你们两个在一个十字路口相遇了。我曾经说过一个去我们河南汴梁的理论,我也出发了,我出发的同时,可能书里的人物也早就出发了,然后在一个黄河边上,大柳树下,我们遇到了,我说你去哪,去汴梁,你呢,也去汴梁,抽起烟来,特别对劲,说咱俩一块走吧”“是个同路者,是你的朋友。这样的写作状态是不是更水乳交融一些,情感上,当然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解放”“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解放”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这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点睛】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第二,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第三,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②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③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④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⑤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访谈录);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
|
录入时间:2021-02-23 09: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