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的道德·[法]古斯塔夫·勒庞》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体的道德 ①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某些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过于多变和冲动的群体显然不能被认为是有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优点,如舍己为人、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我们则可以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②研究过群体的少数心理学家,只是从群体犯罪的角度去研究。看到他们如此频繁地犯罪,心理学家们都认为他们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 ③这种情况当然经常存在。但为什么这样呢?这不过是因为残忍与破坏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个人独处时,要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而一旦加入了某个群体,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通常,我们不能向同类发泄这种破坏性本能,只好把它发泄在动物身上。群体捕猎的热情与凶残,有着同样的根源。群体慢慢杀死手无寸铁的受害者,表现出一种十分懦弱的残忍。但在哲学家看来,这种残忍,与几十个猎人聚集成群用猎犬追捕和杀死一只不幸的鹿时表现出的残忍,没有什么不同。 ④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也可以表现出忠诚、勇于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以名誉、光荣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像十字军远征和1793年的志愿者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只有集体能够表现出伟大的不计名利和献身的精神。多少群体为了信仰、主张和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只言片语而英勇就义!不断举行示威的人群,更有可能是为了服从一道命令,而不是为了增加一点养家糊口的薪水。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惟一的行为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在群体的智力难以理解的那些战争中,支配着群体的肯定不是私人利益——在这种战争中,他们甘愿献出生命,就像是被猎人施了催眠术的小鸟。 ⑤即使是一群罪大恶极的坏蛋也如此,他们仅仅因为是群体中的一员,便会严格遵守道德原则。1848年革命期间,在占领杜伊勒里宫时呼啸而过的群众,并没有染指那些让他们兴奋不已的物品,而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意味着多日的面包。 ⑥群体对个人的这种道德净化作用,当然不是一条永恒的规则,然而它却是一种常态。甚至在远没有我刚才提到的情形那样严重的情况下,也能看到。我曾说过,在戏剧中,人们都希望主人公高、大、全,一般也可以看到,一场集会,即使其成员品质低劣,通常也会表现得一本正经。 ⑦所以,群体虽然经常放纵自己低劣的本能,但他们也不时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如果无私、顺从和绝对献身于或虚或实的理想,都可算做美德,那就可以说,群体经常具备这种美德,而且它所达到的水平,即使最聪明的哲学家也难以望其项背。他们这样做,也许是无意识的,然而这无碍大局,我们不该对群体求全责备,说他们经常受无意识因素的左右,不动脑筋。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他们开动脑筋考虑起自己眼前的利益,我们这个星球上根本就不会成长出文明,人类也不会有自己的历史了。 (选自《乌合之众》,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数研究过群体的心理学家,只从群体犯罪的角度去研究,而作者研究的视角要更加宽广。 B. 群体中的人有时在群体中放纵自己残忍与破坏的本能,有时又会在群体中表现出忠诚、勇于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 C. 激励群体表现出伟大的不计名利和极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动机主要包括名誉、光荣等以及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日常利益。 D. 群体为了或虚或实的理想所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常常让他们忽略自己眼前的利益,这有助于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延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首先对“道德”的概念进行界定,引出论题“群体的道德”,从而为全文论证奠定了基础。 B. 第③段通过比喻论证指出破坏的本能与生俱来,但是这种本能在个人独处时往往不表现出来。 C. 第④段通过举例论证指出崇高的境界和追求,常常使群体可以把自己的死亡同样看得轻如鸿毛。 D. 第⑦段指出群体有时会服从低劣的本能,但更多的时候可作为品德高尚和道德崇高的典范。 3. 请简要概括群体对个体的“道德净化作用”。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群体的道德·[法]古斯塔夫·勒庞》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A 3. ①群体使个人不计名利甚至献出生命。②让罪大恶极的坏蛋严格遵守道德原则。③让品质低劣的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一本正经。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主要包括名誉、光荣等以及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日常利益”说法错误,原文“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惟一的行为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第③段通过比喻论证”分析错误,第③段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C项,“可以把自己或别人的死亡同样看得轻如鸿毛”分析错误,原文“他们甘愿献出生命”,只是“把自己的生命看轻”,文中没有对别人死亡的看法; D项,“但更多的时候可作为品德高尚和道德崇高的典范”分析错误。原文“但他们也不时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可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也可以表现出忠诚、勇于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可知群体使个人不计名利甚至献出生命。“即使是一群罪大恶极的坏蛋也如此,他们仅仅因为是群体中的一员,便会严格遵守道德原则”,可知群体让罪大恶极的坏蛋严格遵守道德原则。“在戏剧中,……即使其成员品质低劣,通常也会表现得一本正经”,可知,群体能让品质低劣的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一本正经。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
|
录入时间:2021-02-23 10:0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