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袁行霈》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又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南朝刘勰所说的“复意”“重旨”,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多义性。在西方,对诗的多义性也有人谈到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讲的“双意复言名词”以及“三义”词、“四义”词,就是一个与多义性有关的问题。不过,对多义性的深入研究,却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符号学认为,许多理论问题都可以通过分析、研究表达这些理论所使用的语言符号,而得到解决或说明。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语言学家理查兹的学生恩普逊,在1930年出版了一部书,书名叫《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它的主旨是说明,为什么对同一首诗的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恩普逊找出七条原因,归纳为七种类型。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诗多义举例》的文章,就是用恩普逊的方法分析了四首中国旧诗。可惜朱先生对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没有重视,以致今天我们在这方面仍无进展。 ②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特别是研究诗歌艺术,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义的研究。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③诗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不同。词汇学中,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④另外,在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般说来,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当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由于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多义性,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学理论专著中就有所提及。 B. 诗歌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研究诗歌艺术一定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语义的研究。 C. 诗歌其实就是一种叫“复符号”的符号。“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其实就是诗歌所包含的意义。 D.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①段举例子,做阐释,论述了古今中外对文学作品的多义性问题都有所关注。 B. 本文第②段,简单阐述了研究诗歌艺术离不开语言研究,也离不开语义研究的原因。 C. 第③段在论述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D. 本文围绕诗歌的多义性问题,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这二者的区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朱自清早就用恩普逊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旧诗,因学术界对此不重视故到今天我们在诗歌的多义性研究方面仍毫无进展。 B. 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只要有歧义,就形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 “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对诗歌的误读。 D. 贺知章《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既能让人想象婀娜多姿的柳树,又能让人想到“小家碧玉”,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袁行霈》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C项,曲解文意。从原文第①段“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可见,一些人把诗歌看作是一种符号,且其中折射出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而不能直接等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对论证方式的分析错误,第③段在论述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时,主要运用的是对比论证,而不是举例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项,以偏概全,“在诗歌的多义性研究方面仍毫无进展”的原因是“朱先生对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没有重视”。 B项,“只要有歧义,就形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的表述太绝对化了。 C项,曲解原文,错在“对诗歌的误读”这个地方,原文是“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即对“诗无达诂”这句话是肯定的。 故选D。 |
|
录入时间:2021-02-23 10: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