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许云》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各地区文化逐渐融合。商周以后,中国北部已有强大的文明,将其他族群、阶层纳入同一政治、文化秩序。春秋战国接续已经发轫的动力,扩大了这一秩序的领域中国文化的特色,此时也呈现出来,此后又有两千余年成长。同时,中东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个文明,则由盛转衰,后被边陲的波斯与希腊取代。两河、尼罗河流域本是颇有活力的文化核心区但没能走向庞大持久的文化圈,却从此以下,分分合合,终于淡出历史。 先从地理形势讨论。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黄土平原、渤海湾平原三者一体,虽有山地,却非天险南方则河川湖泊处处有之,偶有山岭,不成障碍。南北之间彼此密接,只有四川盆地等地自成格局长江黄河两河中下游代表的南方与北方,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又因彼此密迩而交流频繁。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经常接触,又不断抗衡,最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融合为一。 中东两大文明则不同。两河地区北有高山,南有沙漠,难以逾越;其它方向通路狭窄埃及在尼罗河谷地,两侧皆山,外面不是荒漠就是石碛山地。两河与埃及之间还隔了一个大沙漠是以两个古代文明虽有接触,却不能密集交流。此间之征服者,只能马上取天下,而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将不同文化系统融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核心。 中东地区各地方文化,各自发展了独特的文字系统。两河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像文字,造字原则完全不同,始终无融合的可能。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它在新石器时代即已肇瑞,于商周时代一系相承南方文化与北方交会时,南方可能并无文字,于是接受了北方的文字。战国列国出土的文书,虽有歧异,大体相同,属于一系中国地区单一的书写系统,实与其文化的融合关系密切。 从思想方式而言,两河流域的文献,显示出二元对立的观念:淡水与苦水、山雨与干风,皆难以调和。埃及古代的宇宙观,则为定于一尊的多元系统:法老是主宰,地方神祇各有职司。新王国时代,埃及向外扩张,接触异地文化,这套封闭的观念便难以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化则逐渐形成二元融合的观念阴阳、动静都对立而互补。《周易》以相对二元彼此调和作为事物的本质,这套观念迥异于中东两大文明。也许因周人秉持此想法,故其主宰北方时,能吸纳旧商人族群,并与各地土著共存,体现出很大的包容性。 春秋时孔子提出“仁”,将人性与宇宙的道,结合为以人间秩序为主轴的思想体系,此即雅斯贝尔斯所谓“文化大突破”。而亚述与埃及于轴心时代却未有足够的大突破。中国的情形,综合言之,广大地区的古代族群,在接触的过程中,有同一文字为载具,观念包容调和,遂能合为一系,源远流长大突破后,人间的关怀,二元的动态及互补,成为中国文化系统主要的思想特点。 (摘编自许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东两大古文明土地贫瘠,资源稀少,而缺乏文化交流、融合的能力 B. 中东地区的两大古文明,其思想方式的特点是二元对立,这迥异于中国。 C. 当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主要思想特点业已形成,文化大突破便应运而生。 D. 融合与分割,是中国古文明与中东两大古文明在文化发展上显著的差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的论证具有宏观的视野,经由比较推出事物特点,方法得当,结论可信。 B. 文章选材考究,以两河、埃及古文明对比中国古文明,形成严谨的三元框架。 C. 文章的论据服务于论点,如周易周人佐证了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的包容调和。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成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东两大独特文明,是因地理、文字等具体条件的限制而式微的;其文化整合仍有相当大的潜力与可能。 B. 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与文中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些特征或表现相通。 C. 据文章所述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脉络,倡导和谐的“和”文化或许具有更深远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D. 文章开头便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在结尾终于交代了其具体内容,使得文章首尾呼应、内容完整。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万古江河·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许云》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中,A项,“中东两大古文明土地贫瘠,资源稀少,而缺乏文化交流、融合的能力”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可知,中东两大古文明是由于地形崎岖、沙漠阻隔而缺乏文化交流、融合的能力,选项错误归因。 B项,“中东地区的两大古文明,其思想方式的特点是二元对立”错误。由原文第五段可知,两河流域思想方式的特点是二元对立,但尼罗河流域文明并非如此,选项变换主体。 C项,“当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主要思想特点业已形成,文化大突破便应运而生”错误。由末段可知,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主要思想特点,是在“文化大突破”之后发生的,选项混淆顺序。 D项,由第一段及全文大意归纳而来。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本题中,A项,文章不只谈中国,而将中国古文明与多个古文明进行对比,证明本文视野广阔,立足于比较的论证方法科学。选项表述正确。 B项,“形成严谨的三元框架”错误。本文,尤其第二、三、四段,是以古中国之南、北两方与中东之两河、尼罗河两方进行对比,是以二比二,而非形成了三元框架,选项对文章所述中国文明与中东两文明的关系理解有误。 C项,选项是对第六段论点和论据的概括。表述正确。 D项,文章首尾两段谈中国文化发展的总特点,中间数段对其地理、文字、思想观念等不同方面的成因由浅入深地展开分析,整体是总分总的结构。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A项,“其文化整合仍有相当大的潜力与可能”错误。文中第三四段提出“……而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始终无融合的可能”,即认为中东两大古文明之间受限甚多,其衰落属于必然,断无可能进行统整。选项夸大了事物的偶然性,并错误地肯定了事物的可能性,与原文表意相反。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
|
录入时间:2021-02-24 09:0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