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精准扶贫·佚名》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准扶贫

佚名

1

“刘多贵,鳏居,多病,极贫。”李老师反复念叨着这几个词语,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一间茅草盖顶的土砖屋,一个孱弱的老人倚在门前的竹椅上,一只同样痩弱的小狗,安静地趴在老人的脚边……

昨天下午的精准扶贫动员会上,镇长给全镇教师做了动员报告。介绍了贫困县精准扶贫的艰巨性,先给老师们戴了一顶顶高帽子,什么人类灵魂工程师啦,爱心使者啦,道德模范啦。要求每人资助3000元现金,第一期投入不少于500元。随后,话锋一转:扶贫工作不到位,无成效,轻则党纪政纪处分,重则易岗下岗!引来会场一片嘘声。

2

“刘多贵,鳏居,多病,极贫。”村主任念到扶贫对象时,引来一阵哄笑。

刘多贵涨红了脸,站起来“抗议”:主任,你这不是咒我吗?我好好的,我老婆好好的,我家里好好的,干嘛写这个?

“你个猪头,不是说了吗,为了争取精准扶贫资金和项目,每个人都要能受委屈,装孙子,不然天上会掉馅饼吗?”

“你个猪头,明天那些扶贫人员就要来了,见面礼就是五百呢,你昨天打麻将落下的窟窿,立马就可以堵上了,你还嚷嚷。”村主任接着向大家布置任务:“大家回去都按照刚才念过的情况准备一下,不要出什么岔子。”

“扯大你们的袋子准备装银子吧。”村主任又笑着补充了一句。

3

“你还扶贫?真是天大的笑话。一个穷教书的,别人来扶你还差不多。每个月一千多元的房贷,孩子几百元的奶粉,家里的各项开支,就你那点工资,你拿什么去扶贫?”

“嘿嘿,老婆莫生气,我们主要是项目扶贫,资金不多。”

“项目?呵呵,你有啥项目?你有项目倒是先扶自己啊,自己发财了,再去扶贫,那多硬气啊。”妻子气不打一处来,丈夫有多大能量,自己还不知道?还项目,不是自欺欺人吗?

“好啦,好啦,我明天就去凑个热闹,这总行了吧?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

4

“什么?你鳏居?你在哪里找了个狐狸精,想要做陈世美了?”

“这都是村主任的安排,可别赖到我头上。争取扶贫资金,不还是你去和村主任说的吗?我跟你说了,咱家有房有钱,孩子们也个个出息,争那个干啥?你偏要争,村主任说不这样写,根本争不到扶贫款。”

“你个猪头,那些不费力的好处,不要白不要。你不去要,别人还以为你是白痴。别人要不到你要得到,才显出你的本事呢。”

5

李老师见到了刘多贵:60岁上下,精神很好,除了头发花白,看不出什么病容。

李老师“参观”了刘多贵的家:一间土砖瓦屋,室内陈设简单,谈不上什么家具,一个还是五六十年代的碗柜,黑不溜秋地摆在厅屋里,上面搁着几只碗,地下一字摆着鼎锅盆桶等什物,地面坑坑洼洼。没有想象中的竹椅,也没看到那条乖巧而痩弱的狗。

这确实是一个赤贫的家,李老师连忙拿出装着500元钱的红包塞给刘多贵。说了些要想办法脱贫致富啦、有什么困难找我啦之类的话,就和村主任一起离开了。

6

“嘁,这个书呆子,还有困难就找他。”刘多贵一边数了数红包中毛爹爹的张数,一边也离开了那间破屋。

7

李老师回家后,想着刘多贵家里那个凄凉的样子,心里就有点堵。那哪儿是人过的日子啊。钱自己是不多,但他想,养鸡成本少,收益应该还不错——现在城里人都爱吃土鸡,土鸡、土鸡蛋价格不菲。为这个想法,李老师兴奋了两天。今天上完课,李老师就买了30只小鸡,一袋饲料,来到刘多贵家。

“多贵叔!多贵叔!”李老师在刘多贵的屋前大喊。

“谁呀?”一个六十多岁的婆婆应声出来,见到李老师,问,“你找多贵?你是他亲戚?——他住在那边那栋洋楼呢。”婆婆指着东边山脚下一栋漂亮的小楼说。

“不会吧?我前天还在这儿见着他呢。”李老师满脸疑惑。

“前天?哦,前天我正好有事出去了,多贵说他帮我看看门。我说这破破烂烂的家,又不用上锁的,还看什么门啊。”婆婆似乎感觉有什么不对,追问道,“你找他什么事?”

李老师简单讲了一下精准扶贫的事。婆婆一脸鄙夷,语气却很平淡:“这些没良心的,什么好处都被他们抢了。”

李老师的血一直往头顶冲。他真想去刘多贵家把五百块钱要回来,但他的脚有点沉重,他不知道能不能要得回。吵架,不是自己的特长,他不愿意以那样的方式斯文扫地。

李老师把30只小鸡和饲料送给了婆婆,沮丧地回到学校。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李老师困惑地摇了摇头。

据报载:随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一些贪腐“黑手”却伸向了贫困户的“救命钱”“活命钱”。2016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1892人,与2015年同比上升102.8%。为促进精准扶贫脱贫方略真正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全国检察机关正着力强化对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保障扶贫政策和资金安全落实到位。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镇长在精准扶贫动员会上的要求,体现了基层干部赏罚分明、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B. 小说名为“精准扶贫”实则暴露了扶贫工作中某些基层政府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乱作为、假作为的问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C. 李老师离开后,刘多贵的自言自语,折射出教师生存的窘境,暴露了扶贫的尴尬与难堪,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D. 文中对刘多贵“家”的细致刻画,完全符合篇首李老师的想像,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

2. 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一段“据报载”的内容,看似独立于小说之外,实则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试结合全文,谈谈这样说的理由。

下载Word版试题
《精准扶贫·佚名》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①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灵活自由地呈现小说情节,能更全面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②时空交错,分镜头场景转换。突破时空障碍,使叙事脉络清晰,最大限度展现生活场景。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使叙事更加集中,人物个性化特征更鲜明,如李老师的隐忍,刘多贵妻子的泼辣……④前后照应,如想像中的贫困与现实的贫困,如刘多贵拿到500元就离开破屋与后文破屋不是他家等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   

3. ①从情节上看,结尾段交代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出现的漏洞,是小说创作背景的必要补充。②从主题上看,显示了国家精准扶贫的决心与力度,为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丰富了小说主题。③从阅读效果上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信度,使小说具有现实意义,引人深思/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④从表现形式上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事实材料与小说情节互为补充,呈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体现了基层干部赏罚分明、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错,镇长的发言是“要求每人资助3000元现金,第一期投入不少于500元。随后,话锋一转:扶贫工作不到位,无成效,轻则党纪政纪处分,重则易岗下岗”体现的是工作作风粗暴;

C项对主题理解有误,刘多贵的自言自语“嘁,这个书呆子,还有困难就找他。”是对假“扶贫”的讽刺;

D项由“没有想象中的竹椅,也没看到那条乖巧而痩弱的狗”可知现实场景不完全符合想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考生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色、材料安排、人称选用、塑造人物的手法等角度赏析。小说在表达的时候,运用第三人称的表达视角来进行叙事,小说情节自由灵活,能够更好的从不同角度刻画出人物的不同特点,展现出人物的不同形象。特别是小说将不同的镜头进行具体转换,这使得小说叙事的结构以及脉络更为清晰,极大程度地展现出不同的生活场景,使得时空交错,小说表达空间富于变化。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小说,运用较多的对话形式,来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凸显出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如展现出李老师的一种隐忍的态度,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扶贫一线工作,这是一种隐忍,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同时,小说前后相照应,想象中的贫困与现实中的贫困等不同的情节互相映照,使得小说的结构更为圆融,更为严谨。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鉴赏能力。考生可以从结尾段的作用这个方向思考。试题比较开放,可以从内容上、情节上、表达效果上探究;也可以从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小说结尾的部分交代出扶贫工作存在的一系列的漏洞和具体的问题,这是对小说创作背景一种特殊的补充,使得小说内容更为详实,更为全面。小说的主题十分深刻,站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贫困人口的高度重视,凸显出国家精准扶贫的伟大政策和决心力度,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为小说增添了一丝亮丽的色彩,从而使得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刻,更为全面。在阅读效果这一方面来看,小说表达具有现实的意义,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增强了小说的一种真实性,特别是这种婉转的表达,凸显出人们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一种认同,增强了小说表达的内涵。小说在具体表达的时候,在形式上突破的一种传统的叙述模式,事实材料与小说情节互为补充,增添的小说后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使得小说更有力度。

【点睛】做小说探究题的注意事项:

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4.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

录入时间:2021-02-24 09: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