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最后一季豌豆·周大新》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季豌豆

周大新

在诸种庄稼中,我最喜欢豌豆。

小时候,每到豌豆苗长得有筷子高时,娘总要让我拎个小篮,去豌豆地里掐一点豌豆叶回来,放在面条锅里当菜。一大锅面条有这一把豌豆叶,就显出一股青鲜之气,我们兄妹几个逢着吃这豌豆叶面条,都要呼噜呼噜吞个肚子滚圆。

豌豆开花的时候,便是我们这些乡间孩子最快活的赏花日子。豌豆花大部分是红色,也有紫色和白色相掺其间。红色中又分深红、浅红、粉红多种,一根豌豆蔓上常有几种颜色的花,一眼望去,真是五彩缤纷。

豌豆花常常是在一个早晨陡然大放,一地的花朵猛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浓浓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由不得人们不深深地呼吸,快活地揉着胸腹。我们这些平日无缘赏花,根本见不到大片玫瑰、月季的农家孩子,常被这大片的豌豆花激动得嗷嗷乱喊,总要绕着豌豆地四周的田埂边跑边叫:嗬,看那片!哟,看这片!

豌豆角长出后,我们便要千方百计地去偷摘来解馋。豆粒没长成、豆角还扁还嫩时,我们便把豆角整个地塞到嘴里嚼,直嚼得满嘴青甜,绿汁直滴……

豆角将熟未熟时,大人们也常摘些到家,在锅里带荚一煮,让我们剥荚吃豆,这时候的豆粒已是十分筋道分外香了。待把豌豆收割下来拉到晒场上一打,我们便又可以吃到喷喷香的豌豆糕了。娘做的豌豆糕最好吃,她总把豌豆磨碎成面,用细箩箩过了,而后拌了香油、花椒、茴香、盐、蛋清和酵子等,搅成糊状,摊在笼屉上放锅里蒸,蒸出后用刀切成方块,让我们用筷子夹了吃,那种鲜味和香气让人吃了还想吃。

经石碾碾压打净豆粒之后的干豌豆秧,除了可烧锅,还特别柔软好玩,我们常在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遇到家里来客床不够睡时,娘便在地上铺厚厚一层豌豆秧,让我盖了被在上面睡。每当我躺在那柔软的透着香气的豌豆秧上时,总想起奶奶给我讲的那个神话故事:老天爷为了使自己造出的人能在世上活下来,便叫自己的几个儿女各变成一种可供人吃的庄稼。性情不好的长子变成了小麦,身上有芒;身高体胖的次子变成了苞谷,棒子特大;性情温顺、身子柔软的女儿变成了豌豆,所以豌豆全身没有一点坚硬刺人之处,而且通体溢着香气……

因了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

去年初夏我回故乡探亲,当时正是豌豆长角的时节。到地头一见那久别了的青绿色的豆秧,我立时高兴地蹲下去抚摸它们,同时扭头问弟弟:“自己的责任田,为何不多种点豌豆?”不想弟弟沉了声答:“就这一亩我都不想种了,这是最后一季!为什么?我一惊。“你看看,还有哪家在种豌豆?”他抬手朝四野一抢。我搭眼朝周围的田里望去,可不,到处种的都是麦子,自家的豌豆田是唯一的一块。“作都不种了?”我很惊异。

“这是低产庄稼,又怕大风,化肥又贵,种了根本赚不到钱!”弟弟瓷声瓷气说道,“加上如今人们的口味变了,都只愿吃麦面,不愿吃粗粮,收了豌豆卖给谁?”

我“哦”了一声,很觉意外,不过细想之后又觉得这话有理。

“怕是豌豆也要走大麦、养麦、赤色豆的路了。”娘在一旁叹了一句。我听后心里一震。早先这地方每年都种的大麦、养麦、赤色豆,这些年已基本上绝迹。从我记事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就有三种庄稼不种了,难道我十分喜爱的豌豆也要步它们的后尘?

“明年咱也不种了!”弟弟又决然地说。我不好再劝弟弟,眼看赚不了钱,继续种下去又有何益?也许,人类就是这样在对庄稼的比较和抛弃中前进的。祖先们当初大约是太饿了,选定的庄稼种类太多。如今,现代人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比较和选择,把好吃的、高产的、容易种的保留下去,把粗糙的、低产的、不易种的抛弃掉。然而这种抛弃是否对人类自己都有益?

“豌豆这东西有时可做中药引子。”娘在一旁幽幽地说,“日后都不种了,用时去哪里找?”

我没再开口,我忽然想起近些年来不断发现的一些新的疾病,那些疾病中有的是不是因为人们把不该抛弃的庄稼抛弃后引起的。但愿不是,但愿我们的祖先也得过那些病,只是因为科学不发达而没有发现它们。

我长久地站在豌豆地头,望着那些青闪闪的生机勃勃的豌豆秧在心里思忖:它们就要在这块地上消失了,也许几百年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不会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种过吃过疏豆,那时的孩子,更不会享受到我们童年时摘豌豆角解馋的乐趣……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豌豆怀有特别的喜爱之情主要是因为豌豆带给作者很多童年乐趣,另外,奶奶讲的关于豌豆的神话很好听也是原因之一。

B. 文章写作者躺在豌豆秧上想起奶奶讲的神话故事,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强了可读性,也通过对比描写了豌豆性情的温顺,秧苗的柔软。

C. 文中有两处对母亲的语言的描写,母亲的话非常朴实,显示了她的生活阅历,引发“我”的思考,为升华主旨埋下了伏笔。

D. 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写豌豆花,其中描写豌豆花的美丽芬芳以及孩子们见到豌豆花的激动心情属正面描写。

2. 对文章中划线的疑问句,你觉得作者的答案是什么?并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3. 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最后一季豌豆”的作用。

下载Word版试题
《最后一季豌豆·周大新》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作者认为这种抛弃未必对人类有益。(1)有时需要却无法找到,比如作为治病的药引。(2)近年来发现的一些新的疾病,或许就是人们把不该抛弃的庄稼抛弃后引起的。(3)这种抛弃将割裂后人对前人的理解,使后人享受不到前人享受过的乐趣。   

3. (1)提示本文的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行文前半部分写喜欢“豌豆”的原因,后半部分写“最后一季”和我的感慨。

(2)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暗示文章的主旨。“最后”一词,蕴含着作者的隐忧以及深深的眷恋惋惜之情。

(3)具有象征意味。“最后一季豌豆”意味着豌豆的种植可能绝迹,也意味着美好事物即将消逝。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孩子们见到豌豆花的激动心情属正面描写”错误。结合“我们这些平日无缘赏花,根本见不到大片玫瑰、月季的农家孩子,常被这大片的豌豆花激动得嗷嗷乱喊,总要绕着豌豆地四周的田埂边跑边叫:嗬,看那片!哟,看这片!”分析可知,描写孩子们见到豌豆花的激动心情属于从侧面来写豌豆花的,是侧面描写。

故选D。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归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找准答题区间,再在重点阅读区域里提取出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然后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最后用复述题目、归纳转述、简要分析等方法,连缀要点,形成连贯答案。问题为“然而这种抛弃是否对人类自己都有益?”,需要结合下文内容推断此问题的答案。结合“‘豌豆这东西有时可做中药引子’娘在一旁幽幽地说,‘日后都不种了,用时去哪里找’”“我忽然想起近些年来不断发现的一些新的疾病,那些疾病中有的是不是因为人们把不该抛弃的庄稼抛弃后引起的”“望着那些青闪闪的生机勃勃的豌豆秧在心里思忖:它们就要在这块地上消失了,也许几百年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不会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种过吃过疏豆,那时的孩子,更不会享受到我们童年时摘豌豆角解馋的乐趣……”等分析,作者认为这种抛弃未必对人类有益。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标题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文章标题的一般作用。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最后一季豌豆”,是指的是弟弟在自家责任田种的最后一季豌豆,以后弟弟就不再种植豌豆了。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在诸种庄稼中,我最喜欢豌豆”“就这一亩我都不想种了,这是最后一季”“现代人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比较和选择,把好吃的、高产的、容易种的保留下去,把粗糙的、低产的、不易种的抛弃掉”“我长久地站在豌豆地头,望着那些青闪闪的生机勃勃的豌豆秧在心里思忖”等分析可知,行文前半部分写喜欢“豌豆”的原因,后半部分写“最后一季”和我的感慨。标题突出“最后一季”,意味着豌豆的种植可能绝迹。标题揭示文章主旨:低产的、不易种的粗粮日渐消失在田间地头和人们的餐桌,对人类而言并非有益,失去它们,对需要粗粮的身体无益;失去它们,也将失去人生的某些乐趣。蕴含着作者的隐忧以及深深的眷恋惋惜之情。具有象征意味,我如此喜欢的豌豆,在社会的发展中,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些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东西慢慢消失,豌豆的种植可能绝迹,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失。

录入时间:2021-02-24 10: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