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只猫·黄建国》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十八只猫 黄建国 初秋的一天午后,几个外乡人结伴来到地处关中北端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一个月前还是重要的文物集散地,但是,等他们赶到时,市场却已消散,市面上连几枚普通的铜钱也很难见到了。外乡人相信镇子上仍然有货,便找了简陋的宿处住下,四处走动,一心要弄到几件稀罕之物。 这天黄昏,几个外乡人走到小镇唯一的街道的尽头,看见一家几乎颓败的门前坐着一位老者。老者面目丑陋,闭合着浮肿的眼皮打盹,嘴角淌一溜口水。脚旁一条长绳拴只瘦猫,正在一只肮脏的破碗里舔食。 外乡人眼睛一亮,盯住了那只碗。他们交换了一下眼色,其中一个蹲到碗前,另一个走近老者。“老汉,我们给你五块钱买这只碗。”外乡人用刚学来的北方话说。 老者面无表情,也不睁眼,他的脸在夕阳下看上去像一张皱巴巴的黄表纸。 “十块钱。”外乡人说。 “不,”蹲在地上的那个外乡人说,“五十块。” 老者如同睡着了一般纹丝不动。 “扔给他五十块钱,把碗拿走。”第三个外乡人说。 老者像病中呻吟似的“哼”了一声,把头摇一摇,说:“我的碗不卖。” 外乡人将钱袋子抖得哗哗直响俯身看着老者。“一只烂碗,五十块钱,不卖?” “笨蛋。”第三个外乡人嘀咕说。他已有些不耐烦,看着两个同伙,又看看正托在山顶上又红又大的太阳。 老者的眼睛张开一条缝。“太阳快下山了。”他说,并不看外乡人,然后吆喝鸡似的朝他们挥了挥手。 “一百块。”识货的那个外乡人说。 “我担心我的猫,”老者说,“它那么瘦,卖了碗,猫咋办?” “这脏猫?又不是名贵种。”外乡人说。 “老鼠一样的东西,一脚能踩死三只。”早就有些愤愤然的那个外乡人说。 “我的猫只吃放在这碗里的食物。”老者说,“你说,我咋能卖碗?” “好说,好说。”外乡人的头儿说,“我们也很喜欢小动物,我们买你的猫。” “我可怜的猫啊,他们要买你哩。”老者说,扯了扯绳。 “我们会精心侍弄这可爱的小东西的。” 它跟我相处得没缝没隙,有感情哩。”老者说,很悲戚地叹息了一声。 老者咳了一声,摇摇晃晃立起身,拉扯绳子对猫说:“天要黑了,咱回家呀。” 外乡人的头儿赶紧朝另外两个同伙使眼色。“我们只买猫。”他说。 “买猫。”两个同伙附和说。 “给老汉数一百块钱,”外乡人的头儿吩咐说,“这猫归咱们了。” 老者丑陋的脸在夕阳下显出一种古怪的表情。但是外乡人没有看见,他们只盯着地上那只脏兮兮的碗。 “不过,”老者说,“我这猫可会难为人哩。” “什么意思?” “你们要是不好好待它,它会抓破你们的脸。” “好说,好说。” “它只要一百的钱。” “一百?” “二十张。” 外乡人面面相觑。 两千元买一只快死的瘦猫实在太荒唐。可是,那只碗却又实在太稀罕。他们知道,只有买了这该死的猫,才有可能把碗弄到手。 外乡人付给老者两千元,由那个总是愤愤然的矮个子把瘦猫抱在怀里。 老者在此之前一直半闭着眼睛,他几乎没有看清他面前的这几个人是什么模样。现在,他突然把眼睛睁大了,打量外乡人。他那被浮肿的眼皮包裹着的眼睛原来十分明亮。他的眼光森然骇人。 “哈!”他似哭似笑地叫了一声。 三个外乡人吃惊地望着老者。但老者已闪身进门。两扇门“哐当”一声关住了。 第二天一早,买了猫的三个外乡人匆匆来找老者。他们得把碗弄到手。 外乡人看见,老者仍坐在昨天的那只小凳子上,双目闭合,脚旁的绳子又拴了一只更瘦小的猫。 “我知道你们会来的。”老者说,并不睁眼。“你们昨天买走我的第十八只猫,今天该买第十九只了。” 几个外乡人一言不发。他们互相看了看,又看看老者,然后,仰头看了看远处已经开始凋零的山峦和秋天碧蓝高远的天空。外乡人的头儿先走开,另外两个也走开,当天上午,他们怀着羞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小镇。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吆喝鸡似的朝他们挥了挥手”这一动作细节,其实是老者对外乡人欲擒故纵。 B. 小说以“第十八只猫”为题,叙述一位老者卖猫的故事,旨在表达对乡村凋敝的现实的忧患。 C. “碗”是小说的关键意象,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理解主旨的抓手。 D. 小说采用顺叙写法,用对话展开情节,层层蓄势,引人入胜,最后解开悬念,引人深思。 2. 文中多次描写老者的眼神、表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第十八只猫·黄建国》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①推动情节发展:从“闭合着浮肿的眼皮打吨”到“张开一条缝”,到“眼睛原来十分明亮”“眼光森然骇人”,再到“并不睁眼”;这些眼神描写前后呼应,反映了老者由待售猫时的冷静,到卖出高价的狂喜,再到故伎重演的淡然,使情节充分展开,连贯紧凑。②丰富人物形象:从老者眼神,还有“悲戚”“古怪的表情”“似哭似笑”等神态细节,可见老者工于心计,对贪婪、虚伪的外乡人的鄙视与嘲弄,突出其沉着、狡黠的性格。③激发阅读兴趣:反复描写老者的眼神、表情,突出其古怪神秘、难以捉摸的特点,引发读者对小说塑造这个人物意图的关注与思考。 3. 不可删去。理由:①删去后,情节结构不完整。结尾写外乡人“怀着羞辱”离开小镇,把故事结局交代清楚,呼应开头所述的故事缘起。②删去后,对于外乡人这一群体形象的刻画,显得单薄。从起初的“一心要弄到几件稀罕之物”的期待与自信,到最后的黯然离开,揭示了外乡人发财梦破灭后的郁闷、失望、恼怒等复杂心理。③删去后,主旨表达欠明晰。小说以外乡人失利而归的下场收束,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中虚伪、市侩、贪婪、逐利之风的批判。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B项“旨在表达对乡村凋敝的现实的忧患”这一解析显得牵强,从全篇内容看,依据欠充分。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读者等方面思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老者面无表情,也不睁眼,他的脸在夕阳下看上去像一张皱巴巴的黄表纸”“老者如同睡着了一般纹丝不动”表现了老者的沉着;“老者说,很悲戚地叹息了一声”,老者故意流露出对猫的不舍,可见他工于心计。听到外乡人准备买猫,“老者丑陋的脸在夕阳下显出一种古怪的表情”表现了老者对贪婪、虚伪的外乡人的鄙视与嘲弄。“他突然把眼睛睁大了,打量外乡人。他那被浮肿的眼皮包裹着的眼睛原来十分明亮。他的眼光森然骇人。“哈!”他似哭似笑地叫了一声。”他的眼光透着对外乡人的嘲弄,以及计谋得逞后的喜悦,似哭似笑的神态也表现了他狡黠的一面。在情节上,这些眼神、表情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情节紧凑。从故事开头“闭合着浮肿的眼皮打吨”,全然不在意外乡人,到外乡人想买碗,见老者不理睬,一再抬价到50块。眼看陷入僵局,这时老者眼睛“张开一条缝”,推动了双方“谈判”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外乡人花2000块买下了猫,却惊觉“眼睛原来十分明亮”“眼光森然骇人”,其实有点在暗示结局,为结局做了铺垫。最后外乡人再来要买碗时老者“并不睁眼”,故伎重演,给外乡人上了一课。在读者层面上,反复描写老者的眼神、表情,突出了他古怪神秘、难以捉摸的特点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很想探究老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小说的主旨是什么等。可以说仅仅抓住了读者的心,小说在这一点上非常成功。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探究。关于结尾是否可以删去可以从人物、情节结构、主题、读者等层面思考。本文属于开头设置悬念,结尾卒章显志型,所以应判断不能删去。再结合文本阐明理由。从情节结构上来说,删去后情节结构不完整,故事就交代不清楚,让人感觉有头无尾。开头写“初秋的一天午后,几个外乡人结伴来到地处关中北端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一个月前还是重要的文物集散地,但是,等他们赶到时,市场却已消散,市面上连几枚普通的铜钱也很难见到了。外乡人相信镇子上仍然有货,便找了简陋的宿处住下,四处走动,一心要弄到几件稀罕之物”,结尾写外乡人“怀着羞辱”离开小镇,呼应了开头“一心要弄到几件稀罕之物”。怡心要弄几件稀罕之物,最后没弄到,反而“怀着羞辱”离开小镇,结尾将故事结局交代地清清楚楚。②在人物形象刻画上,删去后,对于外乡人这一群体形象的刻画,显得单薄。“几个外乡人一言不发。他们互相看了看,又看看老者,然后,仰头看了看远处已经开始凋零的山峦和秋天碧蓝高远的天空。外乡人的头儿先走开,另外两个也走开,当天上午,他们怀着羞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小镇”“一言不发”表现了外乡人发财梦破灭后的失望心情;他们互相对看,又看老者,表现了他们无可奈何的情状;最后他们“怀着羞辱”离开小镇,较好的表现了他们发财梦破粹后的失望、郁闷、恼怒等复杂心理。总之,结尾使外乡人的形象更立体更丰满。③从主旨上,刪去后,主旨表达欠明晰。小说结尾具有深化主旨的作用。作者在结尾安排外乡人失利而归,与前面他们信心满满要寻几件稀罕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从老者口中知道他们买的是第十八只猫,说明逐利、贪婪的人不在少数,作者正是借此对现实社会中虚伪、市侩、贪婪、逐利之风进行批判。 |
|
录入时间:2021-02-25 10: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