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胡仁智》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规民约作为传统“德礼法制”文化的独特载体和传统乡村治理的独特方案,在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被作为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本土资源而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证明其重要的法律文化价值。然而,在汲取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精华时,如若打开方式不正确,则会很大程度影响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进程及功效。

乡规民约的制定需要有明确的立约宗旨。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自然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途径与载体。而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在劝禁、惩罚、规范等内容上,明显存在“不合道德”、“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需要避免的。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的确立,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合理、适当的方式融入乡规民约体系建设,通过乡规民约的独特产生形式、内容表现、传播与落实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村的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成为处理乡村“细事”的前提。

乡规民约不是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简单抄录,也不是各地乡规民约的简单拷贝。乡规民约之于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持久生命力,之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于其本土性、地域性、传播性以及规范的普遍性、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世代相沿不悖性。传统乡规民约形式多样,易记易学易诵,可仪可则可范可守,为民众信服。传统总类性乡规民约,集教育、规劝、告知、奖惩等功用于一体,为一定地域内的乡村民众所普遍遵守。专门类乡规民约,大多与一乡一村不同的社会事实有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条款简明扼要,可执行性强,规范稳定。而当代乡规民约的建设,近十余年来虽取得较大成效,但其制定与运行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原因在于对乡规民约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导致乡规民约存在形式普遍单一、制定主体不清晰、文本篇幅冗长等问题。最为严重的是乡规民约的可守性不足,缺乏实施保障,制约了乡规民约的有效性,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真正成为切实有效的治乡之规、理村之约。

在汲取乡规民约这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精华,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和深刻把握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及其生成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乡村社会实际出发,真正建立起不违道德、不逾法律的乡规民约体系。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乡规民约对于当代乡村“良法善治”的独特功能与作用,最终谱写出乡规民约创新转化应用的时代华章。

(摘编自胡仁智《“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制定乡规民约须有明确的立约宗旨,其目的是体现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性。

B. 乡规民约应该独立于国家的政策与法律条文之外,不受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约束。

C. 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通过乡规民约这个传统“德礼法制”文化的载体融入乡村生活。

D. 建立起“不违道德”“不逾法律”的乡规民约体系,就能发挥乡规民约的功能与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用“近现代”一词与“传统”相对应,简明地阐述了乡规民约发展的大致历史脉络。

B. 第二段先提出观点,再从当下乡村规约制定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论证。

C. 第三段从传统乡规民约的特点和当代乡规民约的问题两方面阐述乡规民约的治理效果。

D. 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第三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最后一段总结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人心、厚风俗”等是古代和当今乡村治理都要实现的目标,其内容一直没有变化。

B. 在制定当代乡规民约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应当自然、合理,不能完全照搬。

C. 乡规民约须有可守性,必须有贯彻实施的保障,才能在治理乡村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D. 要挖掘传统乡规民约独特的法律文化价值,就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下载Word版试题
《“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胡仁智》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其目的是体现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性”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乡规民约的制定需要有明确的立约宗旨。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自然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途径与载体”,选项错把乡规民约这一概念的内涵当作了制定乡规民约的目的;

B项,“乡规民约应该独立于国家的政策与法律条文之外,不受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约束”说法错误,原文第三段说“乡规民约不是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简单抄录”意思是乡规民约不能简单抄录国家的政策与法律条文,不是独立于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之外,不受其约束;

D项,“建立起‘不违道德’‘不逾法律’的乡规民约体系,就能发挥乡规民约的功能与作用”表述绝对化,把原文的必要条件当成充要条件。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从当下乡村规约制定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论证”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没有阐述当下乡村规约制定中取得的成绩。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其内容一直没有变化”说法错误,原文“当代的‘正人心、厚风俗’当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之中心的‘正’与‘厚……’”表明,当代“正人心、厚风俗”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并不是直没有变化。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录入时间:2021-02-25 1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