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宋代文白消长与小说语体之变》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书面语有文言与白话之分。一般而言,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认为,先秦时期的书面语与口语基本一致,汉魏以后二者出现分离现象,即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变化,而书面语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为标准,这就形成了文言。白话相对于文言而言,与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大约萌芽于汉魏之际。魏晋以后,尤其到了唐代,文白分野渐趋明显。

古白话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至宋代有了质的飞跃。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口语向书面语领域的“渗透”加速,同时代的口语大量出现在书面语中;其二,口语进入书面语,涉及的文体进一步扩展,文学作品之外,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儒学及史学著作中也出现了白话。由此而始,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

大量口语词、方言词进入文学语言,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这些词汇与原有的普通词语渐渐取得并存的地位,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出不同的生命力。这一特点在宋代的诗、词、文中都有所表现。人论宋诗,皆曰“以文为诗”,而口语入诗正是其重要表现之一。词在宋代的繁荣,也使口语进入书面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宋代文学的各种文体,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口语化的特色。除了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的是,受禅宗语录影响而产生的宋儒语录以及史学著作等非文学作品,也开始大量使用白话,形成对正统文言语体的重大突破。文言何以成为正统?就在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它是儒家原典本有的语体,继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宋儒语录与史著中出现白话,无疑大大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

白话书面语在宋代多种文体中大量涌现的同时,相关的语言理论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带有“自觉”意识。书面语脱离口语毕竟不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人为地制造了阅读的障碍。早在文言势力强大的汉代,王充就针对书面语脱离口语的状况,倡导“文字与言同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言文一致”。唐初,史学家刘知几也强烈批评当时史官著史严重脱离口语,不仅在语言风格上“失彼天然”,而且还关系到史书记载的真伪,“华而失实,过莫大焉”。

到了宋代,在由雅入俗的文化变革中,“文字与言同趋”的观点渐入人心,明显影响了士人的语言观念和书写习惯。不少诗词作家在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上,都有明确的理论表述。宋代儒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在继承王充、刘知几语言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文字与言同趋”的观点。朱子根据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明确把文字分两种,一种是“说”出来的,即与口语保持一致的书面语;一种是“做”出来的,即脱离口语的书面语。他认为先秦的诗文皆与口语接近,是“说”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他说:“古人文章,大率只是平说而意自长,后人文章,务意多而酸涩。如《离骚》,初无奇字,只恁说将去自;是好。后来如鲁直,恁地着力做,却自是不好。”

综观之,古代汉语书面语发展到宋代,已然形成文白对立的形势。一方面,作为正统语体的文言在多种文体的书面语领城仍然固守着自己的阵地;但另一方面,口语向各种书面语领域的“入侵”也在全方位地展开。在有的领城,比如史学书面语中,文言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在文学领域,白话已渐呈兴盛之势。

(摘编自《宋代文白消长与小说语体之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语史研究者认为,文言是未随时代变化,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等为标准的语体。

B. 汉魏以后文白逐渐分野,唐代尤为明显,到宋代,白话逐渐向书面语渗透,登上大雅之堂。

C. 文言之所以是正统,是因为它是儒家原典的本有语体,且它和儒家思想的联系非常紧密。

D. 朱熹进一步发展了“文字与言同趋”的观点,他明确把文字划分为书面语与口语两种语体。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时间顺序阐述了古代文言和白话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口语的关系。

B. 文章用宋代不同体裁的作品证明了白话在宋代已经渗透到文史领域。

C. 文章纵向阐述了“言文一致”这一语言理论从汉代、唐朝到宋朝的发展过程。

D. 本文用“分总”的结构,旨在强调写文章不能一味模仿古人而排斥时代语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书面语与口语始终保持一致,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文言、白话分野的现象。

B. 古人“文字与言同趋”这一语言理论,意在强调书面语应该与口语保持致。

C. 如果史官们一直采用文言记录史实,有可能会使史书失去本应有的真实性。

D. 朱熹反对一味模仿古文,反对学习那些“说”出来的与口语接近的先秦诗文。

下载Word版试题
《宋代文白消长与小说语体之变》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本题A项,“汉语史研究者认为”错误,原文是“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认为”,这样选项遗漏了限制词“大部分”,就扩展了范围,另外“文言是未随时代变化”也错误,原文说“而书面语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为标准,这就形成了文言”,可见这里只是说产生了文言,并不能说“文言是未随时代变化”。

B项,“汉魏以后文白逐渐分野,唐代尤为明显,到宋代,白话逐渐向书面语渗透,登上大雅之堂。”错有两处:一是“尤为明显”,原文是“渐趋明显”;二是“到宋代,白话逐渐向书面语渗透,登上大雅之堂”错误,原文是“其一……,其二……由此而始,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可见“两个变化后才开始”渐渐登上大雅之堂”,还需要一个过程或条件“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遗漏了过程。

D项,“他明确把文字划分为书面语与口语两种语体。”错误,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可判断朱熹是把文字分为“说”出来的与“做”出来的两种,两者都是书面语。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D项,“旨在强调写文章不能一味模仿古人而排斥时代语言。”错误,本文的主旨并不在于“强调写文章不能一味模仿古人而排斥时代语言”,而是原文最后一段第一句,即“古代汉语书面语发展到宋代,已然形成文白对立的形势。”。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D项,“反对学习那些‘说’出来的与口语接近的先秦诗文。”有误,根据原文朱熹并不反对学习先秦古诗文,这种“说”出来的文字,恰恰是他倡导的。他只是反对一味模仿古人。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录入时间:2021-02-26 0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