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夏朝的存在》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吴庆龙博士与合作的国际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证实公元前1922年左右,黄河上游的积石峡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但他们推测“大禹治水”的上古传说甚至夏朝的存在可能与此有关,却在学界与公众之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其实早在本次研究之前,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就没有定论。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西汉《史记》、战国的《竹书纪年》,以及《尚书》之类儒教典籍中,相关记载零零碎碎、语焉不详。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之后,怀疑夏、商存在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但殷墟遗址甲骨文的发现验证了《史记》中商代后期的存在,有些人又拾起了对商代早期甚至夏朝存在的希望,王国维先生就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随着上世纪50年代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出土,夏朝的存在似乎又有了考古学依据,因为二里头文化在地理与时间上似乎与夏重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和许多中国学者都相信,那里是古代一处大型都邑,只是学界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还是有所争议。 由于至今没有甲骨文等实际证据出土,西方考古学家多认为二里头遗址尚不能作为所谓“夏朝”存在的证据,何况先入为主地默认可疑史料的真实性,再按图索骥、按自己的意愿强行解读考古发掘,也不是科学的方法。 (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 材料二: 本研究预计“大洪水”发生的时间(-1920-1900BC) (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 材料三 帮助徐旭生找到二里头和其他苦干“夏墟”的,绝非某一部或某几部具体的文献。他所依靠的是一整套文献系统及个人的判断。徐旭生认为:未经系统化的材料比综合材料价值更高:史料价值之间具有等级关系,第一等如金文和《诗经》《左传》等先秦文献,第二等如《尚书》三篇,第三等如汉代新综合材料《世经》等,如无特殊理由,低等级的史料不能用来非议高等级的史料。有了以上的原则,徐旭生梳理了历代文献,从先秦典籍中得到关于夏代地名的史料80余条,西汉人书中30余条在左右,去除重复、无关、字义多歧而无法利用的,又经分析,最终才得出结论,该去两个地方重点寻找“夏墟”:“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地带;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约自霍山以南)一带。”概而言之,“豫西”与“晋南”。二里头是在豫西调查中发现的,但徐旭生生前并没有完成他所设想的全部调查计划,后来很多和夏文化相关的遗址正是在延续徐旭生的调查计划中发现的。徐旭生也因此被称作“夏文化探索的总设计师”。 (摘编自刘周岩《寻找夏朝:中国从哪里开始》)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研究显示,黄河流域约在公元前1920年至公元前1900年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几乎与此同时,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转型。 B. 从公元前约3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过渡到了青铜器时代早期,有多种文化前后相继。 C.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有陕西龙山、陶寺和河南龙山三种文化并存,其中河南龙山文化开始的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D. 青铜器时代早期的晚齐家、二里头和岳石文化都开始于公元前1900年的转型期,这与研究者预计的夏朝开端时间吻合。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吴庆龙团队的研究证实了公元前1922年黄河上游特大洪水的存在,团队就此推测“大禹治水”和夏朝的存在与此相关。 B. 记载夏朝的史料零散模糊,学者对其态度不同。顾颉刚怀疑夏朝的存在,而徐旭生从中梳理出寻找“夏墟”的方向。 C. 因为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了甲骨文的相关证据,所以很多民国学者包括王国维先生都相信商代早期以及夏朝应当存在。 D. 中西方学者在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朝”存在的证据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只是因为缺少甲骨文证据。 3. 在吴庆龙团队之前,不同的学者在探究“夏朝是否存在”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态度,请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简要的概括说明。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探究夏朝的存在》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B 3. 民国时代的中国学者对史料进行辨析,质疑“夏朝的存在”;殷墟甲骨文证实商代后期存在后,有学者对夏朝存在持乐观态度;以徐旭生为代表的考古学家,通过史料分析,确定调查计划,并在计划框架内成功发掘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该文化遗址在地理与时间上都与“夏朝”接近;西方考古学家一因无甲骨文等证据出土,二因不认可由可疑史料解读考古发掘的方法,多不认可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存在的证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其中河南龙山文化开始的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分析 错误,由材料二分析可知,“河南龙山文化开始的较迟,持续时间较短”。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A项,“团队就此推测‘大禹治水’和夏朝的存在与此相关”分析错误,原文中是说,“他们推测‘大禹治水’的上古传说甚至夏朝的存在可能与此有关”。C项,“相信商代早期以及夏朝应当存在”分析错误,“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了甲骨文的相关证据”这些“甲骨文的发现”只验证了《史记》中商代后期的存在,“有些人又拾起了对商代早期甚至夏朝存在的希望”。D项,“分歧的焦点只是因为缺少甲骨文证据”分析错误,除了缺少甲骨文证据外,还有因不认可由可疑史料解读考古发掘的方法。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①民国时代的中国学者对史料进行辨析,质疑“夏朝的存在”,以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为代表;②殷墟甲骨文证实商代后期存在后,有学者对夏朝存在持乐观态度,以王国维为代表;③以徐旭生为代表的考古学家,通过史料分析,确定调查计划,并在计划框架内成功发掘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该文化遗址在地理与时间上都与“夏朝”接近,但学界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还是有所争议;④西方考古学家一因无甲骨文等证据出土,二因不认可由可疑史料解读考古发掘的方法,多不认可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存在的证据。 |
|
录入时间:2021-02-27 09:1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