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吃大饼(有删节)·沈从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大饼(有删节)

沈从文

战前数年朋友来往通信中,遇到形容生活穷困境况时,照例常说“吃大饼”过日子。凡使用这个形容词的,在他本人生活上,虽未必即到“陷入绝境”,在他本人情绪上,实俨然已有点“招架不住”神气,似乎只要加重一点儿,就到“喝北风”程度了。可是“大饼”是个什么样子?有多大?如何做?如何吃?倘若他是一个南方人,要他老老实实回答时,这人若够老实,也许自己会瞠然不语,却令人哑然失笑,因为他虽惯会使用这个名词,可未必见过“大饼”,更未必吃过“大饼”,他吃的或者是巴掌大、焦盐、揉糖,再沾上一小撮芝麻,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上面那个装阔旗人掬两丈京钱买的东西一样,事实上名叫“烧饼”,或“烤饼”。(橘生淮南而为枳,这东西过长江就越来越小巧秀气,到后就索性改名为“金钱烧饼”了。论式样,昆明地方所见的倒不少如三尖角的,褡裢式的,银锭式的,隔月形的,……至于中间有个孔,相传为三百年时戚继光征倭寇用作军士干粮,如今说来还带点抗战意味的“戚饼”,反而少见。)也许达人虽吃过“大饼”,还依然不明白这东西本身有多大的,因为凡在桌子旁坐定吃大饼,可能是照云南人熟习的炒饵块烩饵块方式,早已切成丝切成片,加上作料,把大饼原来的素朴与壮观全失去了。宋人笔记说,秦桧的儿孙生长城市,不识豆麦所出,量米时桧询问米粮来源,有人说从簟席上出,有人说从斗斛中出。无一个想得到是从田地里生长。邯郸淳《笑林》说,北人不识笋,吴人为设笋,问从何来,告说是竹子生的。还家煮床箦,预备大吃一顿,久煮不烂,还以为是吴人不诚实,有意捉弄他。可见有些东西即或吃过,还不知道它的本性,也是常有的事。

  生长于长江以北的山东河南朋友,必自以为对于大饼是个完全内行,其实所知道的也只是就经验所及而言罢了,大饼过了河过了江向南方跑,沿黄河上海长江上游向西南高原跑,大饼的命运如何,就依然不大容易知道。

  民国十八年我到武昌时,被朋友孙大雨诗人邀到一个小铺子去吃牛肉大饼。大雨那时节正对于许多事都还充满好奇心,认为这小铺子极有诗意。铺子中简单得很,除却几件粗重桌椅,只是当门一个大而厚重的黄铜锅罐闷了一大锅白汁牛肉,另外站板上棚下一个两尺大三寸厚的大饼。照习惯,限定每天卖完一锅肉,一个饼,即关上铺板休息。小碗盏,大筷子,桌凳复拙重古朴,加上那做买卖人的神气派头,不免令人疑心这原是个有历史背景的职业。问一问,才知道这一家人的先代,原来是随同蒙古达达迈过长江到此落脚的,到太平天国时,又成为长毛贩卖制度之一种,并说那口铜锅,那份锅家业,都是祖先传下来的!试看看那口厚重放光的锅罐,那个二尺大三寸厚素朴壮观的饼面,同时再注意一下掌柜的伸出生有疏疏黄毛的太手,持着大铜勺从热气基勝锅中取肉,舞着大铜刀割饼时情景,真不能不相信,这里有的是“历史”,面前的一位,也许还是匈奴族王子的遗裔。使人想起荆轲专属本来的活计,干这种活计的人,当前已不足请,在历史上刼很做过几件不平凡事业的。

  民国二十八年我在昆明,某一天忽被朋友邀到一个丽江朋友家中去吃西藏式大饼。上桌时,一尺五六寸大,三寸厚,特点是饼面干干净净一片素朴的焦黄(看就使人又感觉接触了神农氏后代的传统生活习惯,也接触了另外一个民族的宗教习惯)。把这个东西一片片割切下来,用大雪山下牦牛身上出产的酥油制成酥油茶同吃,原是边地最平常的方式,不值得提。可是当时我们却还用《红楼梦》上史湘云吃过的鹿脯(而且照孔子旅行时的方式,用刀削吃的),以及《吕氏春秋·本味篇》(亦即历史上有名大厨子伊尹)所未提及的,来自一万尺高大雪山上的四五种稀奇古怪动植物,一同填入腹中,这两件和大饼有关的事,我相信生长北方每天吃大饼的朋友,是不会想到的。

  第三件事是大饼既用“大”为名,最大的饼究竟能有多大?就个人眼目所及,大饼似乎和普通锅面有关,锅面大小又和家庭组织有关,所以如今所见的二尺见方三寸厚的形式,可以说是一般形式,论家庭组织,唐代算得庞大,一家百口是常有的事,可是不分家未必即同炊。杜阳编述叙杂事最善夸饰,记同昌公主死事,李可及为安排一场叹百年舞,用到八百匹官施,舞竟珠翠满地。可是轮到赏赐三十骆驼的饼送给葬役夫时,还是只说“各径阔二尺”。从记载上看,且像是已到最大限度,大饼之大超越纪录,实应数一位赵老总的成就。孙光宪《北梦琐言》说:五代王建主蜀时,有一位善吃喝好客人的赵雄武,绰号“赵大饼”,每次用面三斗做饼一枚,做成后,有好几间屋子大。唐人普通房间纵不如宋人费木料,也总得有两丈见方,这个饼很可能就有六丈大小。当时这种大饼的用途,说是值大内宴会,或豪家设厂筵时,这位起官人即于众宾内奉献一枚,裁剖用之,各人一份,吃得大家饱饱的。至于这个六丈见方的大饼,从赵府转到另外一处筵席,如何抬去,可不说明。若不太厚,或者卷成一束,派那十五位鲜衣花裤大师傅抬去,也未可知。这种大饼的制法,就是一种秘密,据说当时至亲好友,即不肯传授,无由模仿。若不然,别的不说,现在昆明电话局长赵先生,既以喜做烧鸭子著名,又好客,只要如法仿造大饼一枚,请客时,就可以把三百客人同时邀集,不至于感到束手了。

  后记:假期匆匆过去,家中大小工作重新开始,想起孩子们在嚷叫“吃不饱”之余,然能不断大笑。在讨论到大小男丁三口今年雨季来临时,得如何学习赤脚和泥浆奋斗,都十分高兴。主妇在为家事为生活把一个作主妇的最高工作效率用尽后,尚永远不失去脸上代表从容与快乐的微笑。以及寄住城中由念佛而神经失常的妹妹,在极痛苦情形中,亦尚能独自用笑来排遣挣扎,我心想,一家人尚能笑,真不妨事。写点小故事,赠给同样无可吃的正直国民,在他的单纯沉闷工作外,若能有机会笑笑,也不为无意义!一般人常说,战争是要血和泪的。据个人意思,人生中某一种无形战争,所需要的也许倒是保持那个“虽败北不气馁”的微笑或大笑!

  三月一日桃源

(1)简单的一个大饼,充饥而已,在有想法的人的眼里,别具特色。请概括本文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述了各色大饼的哪些特征?   

(2)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3)请简述简单一个大饼,在沈从文笔下有哪些丰富内涵。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顶是( )           

A.本文以“吃大饼”喻指生活穷困开篇,和后记中如何在困窘中生活呼应,吃大饼的生活是指勉强活下来的生存状态,这种活法需要勇气与耐心,俨然大饼成为证明你生活状态的一面镜子。

B.作者先将南方各色饼的特征描述一番,然而这些南方的饼把大饼原来的素朴与壮观全失去了,少见带点抗战意味的“戚饼”,折射出当时南方远离战争安逸的生活状态。

C.文章第二段,承上启下,指出北方人对大饼的认识仅限于经验,引出下文对蒙古、西南等地大饼的介绍,一个大饼可见历史变迁,人世沧桑。

D.第四段中用“《吕氏春秋·本味篇》(亦即历史上有名大厨子伊尹)所未提及的”衬托在丽江吃大饼时吃到的四五种“动植物”稀奇古怪,增强了藏式大饼的神秘感,增加了异域风情。

E.文章语言平实,思维纵横南北东西,笔端触及古今,大量引用古籍,展开联想与想象,使大饼成为记录历史的一种方式,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下载Word版试题
《吃大饼(有删节)·沈从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①南方人吃的“大饼”小,或大饼被切成丝,失去了大饼原来的素朴与壮观。②民国十八年,在武昌吃到的牛肉大饼,充满了诗意与传奇。③民国二十八年在昆明,吃到的藏式大饼,充满藏族风情。(大,厚,饼面焦黄干净素朴,搭配稀奇古怪的雪山上的动植物一起食用。)④《北梦琐言》中记载的历史上最大的饼。

(2)抓住最能体现在武昌吃到的牛肉大饼特点的细节,描写制卖大饼用的铜锅、铜勺、铜刀,二尺大三寸厚的大饼和掌柜的带有明显异族特征的大手;通过“伸,持,舞”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再现了掌柜取肉,切饼的情形;想象/猜测掌柜的神奇身世,联想到历史上荆轲一样的游侠儿;这样的细节描写与联想想象,让一个普通的大饼铺子顿时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氛围里,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历史气息。

(3)①吃大饼的生活是指勉强能活得下来的生存状态,可是这种活法需要勇气和耐心(“虽败北不气馁”的微笑或大笑)。②饼不仅是食物,为了充饥,在有想法的人眼中,它又是证明你生活状态的一面镜子。③文中关于各色大饼的特征的描写,让我们看到南北殊异,不只是人的性格,更多是饮食状态。④一个大饼,可以看到历史变迁(民族融合),人世沧桑。⑤一个大饼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饮食特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⑥一顿牛肉大饼,看到简单生活里的诗意。⑦一个大饼,可以看到家庭组织变迁。

(4)A,D  

【解析】

【1题详解】

(1)结合文本内容“这东西过长江就越来越小巧秀气,到后就索性改名为‘金钱烧饼’了”“因为凡在桌子旁坐定吃大饼,可能是照云南人熟习的炒饵块烩饵块方式,早已切成丝切成片,加上作料,把大饼原来的素朴与壮观全失去了”分析可知,南方人吃的“大饼”小,或大饼被切成丝,失去了大饼原来的素朴;结合“民国十八年我到武昌时,被朋友孙大雨诗人邀到一个小铺子去吃牛肉大饼。大雨那时节正对于许多事都还充满好奇心,认为这小铺子极有诗意”分析,在武昌吃到的牛肉大饼,充满了诗意与传奇;结合“民国二十八年我在昆明,某一天忽被朋友邀到一个丽江朋友家中去吃西藏式大饼。上桌时,一尺五六寸大,三寸厚……原是边地最平常的方式,不值得提”分析可知,在昆明,吃到的藏式大饼,充满藏族风情;结合“《北梦琐言》说:五代王建主蜀时,有一位善吃喝好客人的赵雄武,绰号‘赵大饼’,每次用面三斗做饼一枚,做成后,有好几间屋子大”“当时这种大饼的用途……据说当时至亲好友,即不肯传授,无由模仿”分析可知,《北梦琐言》中记载的历史上最大的饼。

【2题详解】

 (2)结合“看看那口厚重放光的锅罐”“二尺大三寸厚素朴壮观的饼面”“掌柜的伸出生有疏疏黄毛的大手”“大铜勺”“舞着大铜刀”等分析可知,描写制卖大饼用的铜锅、铜勺、铜刀,二尺大三寸厚的大饼和掌柜的大手,抓住体现在武昌吃到的牛肉大饼特点来写;结合“伸出生有疏疏黄毛的太手,持着大铜勺从热气基勝锅中取肉,舞着大铜刀割饼时情景”分析,运用“伸”“持”“舞”等一系列动词,动作描写,写出掌柜的一系列动作的娴熟。结合“这里有的是‘历史’,面前的一位,也许还是匈奴族王子的遗裔,使人想起荆轲专属本来的活计,干这种活计的人,当前已不足请,在历史上也许做过几件不平凡事业的”分析可知,结合“也许”“想起”分析,此处运用想象,猜测掌柜的神奇身世。关于掌柜一系列动作描写及对掌柜神奇身世的猜测,让这个大饼铺子笼罩着神秘气息,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

【3题详解】

 (3)结合“战前数年朋友来往通信中,遇到形容生活穷困境况时,照例常说‘吃大饼’过日子。凡使用这个形容词的,在他本人生活上,虽未必即到‘陷入绝境’,在他本人情绪上,实俨然已有点‘招架不住’神气”“据个人意思,人生中某一种无形战争,所需要的也许倒是保持那个‘虽败北不气馁’的微笑或大笑”分析,吃大饼的生活是指勉强能活得下来的生存状态,可是这种活法需要勇气和耐心。结合南方人吃的“大饼”小;民国十八年,在武昌吃到的牛肉大饼;民国二十八年在昆明,吃到的藏式大饼;《北梦琐言》中记载的历史上最大的饼的内容分析,“大饼”南北殊异,不只是人的性格,更多是饮食状态。结合“问一问,才知道这一家人的先代,原来是随同蒙古达达迈过长江到此落脚的,到太平天国时,又成为长毛贩卖制度之一种,并说那口铜锅,那份锅家业,都是祖先传下来的”“上桌时,一尺五六寸大,三寸厚,特点是饼面干干净净一片素朴的焦黄(看就使人又感觉接触了神农氏后代的传统生活习惯,也接触了另外一个民族的宗教习惯)”等分析可知,一个大饼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饮食特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结合“民国十八年我到武昌时,被朋友孙大雨诗人邀到一个小铺子去吃牛肉大饼。大雨那时节正对于许多事都还充满好奇心,认为这小铺子极有诗意”分析可知,一顿牛肉大饼,看到简单生活里的诗意。

【4题详解】

(4)B项,“折射出当时南方远离战争安逸的生活状态”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论式样,昆明地方所见的倒不少如三尖角的,褡裢式的,银锭式的,隔月形的,……至于中间有个孔,相传为三百年时戚继光征倭寇用作军士干粮,如今说来还带点抗战意味的‘戚饼’,反而少见”分析可知,此处主要写昆明所见大饼的形状等,“折射出当时南方远离战争安逸的生活状态”无中生有。C项,“指出北方人对大饼的认识仅限于经验”错误。结合“生长于长江以北的山东河南朋友,必自以为对于大饼是个完全内行,其实所知道的也只是就经验所及而言罢了”分析,这只是作者的推测。E项,“思维纵横南北东西”错误。文中关于各色大饼的特征的描写,让我们看到南北殊异,可以看到历史变迁等。没有涉及东西方向的比较。故选AD。

录入时间:2021-02-27 10: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