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蟹者说·王充闾》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捕蟹者说 王充闾 望着阶前悦目的黄花,我想起那句“对菊持螯”的古话,蓦然触动了乡思。 西晋文学家张翰,因见秋风起而兴“莼鲈之思”,想起了家乡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遂命驾东归。鲈鱼脍,常见于古代诗文,名气很大,该是上好的佳肴,但菰菜却没有什么味道,莼羹也未见得怎样的鲜美。我想,无论如何它们也比不上我的故乡那肉嫩膏肥、风味绝佳的蟹鲜。 河蟹咸水里生,淡水里长,一生两度回游于河海之间。我的家乡地近海口,处于九河下梢,向来是河蟹生长的理想地带。那里流传着许多关于蟹的传说,有个红罗女的故事,凄楚动人。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河口有一个蟹王。背壳赛过大笸箩,螯上夹钳像农户用的木杈,目光灼灼如炬。每当星月不明的暗夜,便耀武扬威地出来伤人,成了乡间一害。这年秋天,村头来了一个身披红罗、手持双剑的卖艺女郎,说是能降魔伏怪。于是,便和蟹王斗起法来,鏖战了三天三夜,女郎终因体力不支,被蟹王吞掉,但事情并没有完结。此后,连续数日,大雾弥天。天晴后,人们发现蟹王死在岸边,从此,妖怪就平息了。 这当然是神话传说,但据群众讲,至今螃蟹还很怕大雾,却是事实。老辈人口耳相传,道光年间中秋节过后,一个浓雾弥漫的晚上,突然,河里“刷刷刷”响声一片,螃蟹成群结队急急下海,顿时河面上黑鸦鸦一片铺开,有的小渔船都被撞翻了。 螃蟹雅号“无肠公子”,又称“铁甲将军”,千百年来,一直活跃在诗人词客的笔下。有对它进行嘲骂的(当然是借物讽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有些诗感喟身世,寄慨遥深:“怒目横行与虎争,寒沙奔火祸胎成。虽为天上三辰次,未免人间五鼎烹。”“勃窣蹒跚烝涉波,黄泥出没尚横戈。也知觳觫元无罪,奈此樽前风味何!”有人把黄庭坚这两首诗比作《史记·项羽本纪》,实属过誉;但指出诗人意在咏叹叱咤风云的悲剧人物,也似有些道理。 还有些诗借题发挥,咏怀抒愤。吾乡近代诗人于天墀,出于对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的高俅式的恶棍的痛恨,乘着酒兴,写下了一首《捕蟹》七绝:“爬沙里处费工程,隔岸遥闻下簖声。毕竟世间无辣手,江湖多少尚横行!”人们从不同角度咏蟹寄怀,见仁见智,独具慧眼。 但是,“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对于蟹味的鲜美,古往今来,认识却是一致的。在现代国内外市场上,河蟹与海参、鲍鱼平起平坐,被誉为“水产三珍”。其实,早在一千年前,人们就很抬举它的位置。东晋时期的毕茂世,经常左手持螯,右手把酒,说是“真堪乐此一生”。 后世还有个叫冯梦桢的,敬事紫柏大师,潜心奉佛。一天,两人同赴筵席。冯因贪食蟹鲜,痛遭师尊的棒喝,但终竟不改其馋。据他在日记中记载,“午后复病,盖疟也。不知而啖鱼蟹,益为病魔之助矣。”即此,亦足证蟹味之鲜美。大诗人李白是很喜欢吃蟹的,他写过“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的诗句。在曹雪芹笔下,连那个温文尔雅的苏州姑娘林黛玉,也还啧啧称赞“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哩! 不过,就我体察,蟹味美则美矣,但随着情况的不同,人们的感觉也时有差异。四十年来,我吃过无数次家乡的河蟹,而感到风味最美的是童年时节在草原上野餐那一次。 那年秋天,我随父亲去草场割柴。河清云淡,草野苍茫,望去有江天寥廓之感。休息时,父亲领我去沙河岸边掏洞蟹。原以为洞中捉蟹,手到擒来,谁知这绝非易事。我刚把手探进去,就被双钳夹住,越躁动夹得越紧,疼得我叫了起来,父亲告诫我:悄悄地挺着,别动。果然,慢慢地蟹钳松开了,但食指已被夹破。 父亲过来从洞中把螃蟹捉出,并作了示范。用拇指和中指紧紧掐住蟹壳后部,这样,双螯就无所施其伎了。还教我把捉来的大蟹一个个用黄泥糊住,架在干柴上猛烧,然后摔掉泥壳,就露出一只只青里透红的肥螯,吃起来鲜美极了。 后来,学到了多种多样的捕蟹办法:编插苇帘,设“迷魂阵”,诱蟹就范:拦河挂索,迫蟹上岸;在秋粮黄熟的田埂,提灯照捕:驾一叶扁舟,设饵垂钓……无论哪种办法,都比掏洞捕捉轻巧得多。但说来奇怪,吃起来,味道却总是略逊一筹。 我想,未必草原上的螃蟹风味独佳,恐怕还是主观上的感觉在起作用——得之易者其味淡,得之难者其味鲜。王安石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把这番道理推演一下,是不是也可以说:甘食美味往往出现在艰辛劳动之后啊。 (1)此文从哪些方面,写出蟹具有什么特点? (2)本文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本文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又感悟了什么人生哲理?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头,写“悦目的黄花”与“对菊持蟹”,画面温馨,其乐融融,反衬思乡之苦。 B.引用神话传说,讲述红罗女降妖除魔,为保一方平安英勇献身的故事,既介绍蟹在雾天聚集的习性,又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C.本文引用文人墨客的以蟹为意象的诗句,表达出对它的爱憎;见仁见智,明眼慧心,蟹的功过随其论说。 D.作者由叙述蟹的文化历史内涵,转而写蟹的味道鲜美,又是引用历史上、小说中的人物吃蟹的故事作为佐证。 E. 作者进而由吃蟹转而写捕蟹,叙写在草原捕蟹伤到手指的故事,感悟出人生哲理,实践最重要,要在做中学。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捕蟹者说·王充闾》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从蟹的源起、意蕴和味道三个方面来写蟹;写蟹源起之神秘,意蕴之丰富,味道之鲜美。 (2)使用衬托手法,第二段以张翰家乡的美味菰菜、莼羹和鲈鱼脍来衬托“我”家乡蟹味之美;倒数第二段以各种轻巧的捕蟹方法捕捉的蟹味来衬托“我”亲自捕捉的蟹味之美,说明甘食美味往往出现在艰辛劳动之后。 (3)情感:对家乡螃蟹这一美味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哲理:得之难者更让人难忘,经过艰辛劳动更能品味成果之美。 (4)A,E 【解析】 【1题详解】 (1)从文中来看,文章是从第三段开始正式写“蟹”,三、四、五段是写有关“蟹”的传说,这是从“蟹”的源起角度来写,体现出其神秘的色彩;第六、七段是写有关“蟹”的诗词歌赋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蟹”的意蕴变得丰富;第八段之后是写有关“蟹”的味道,从个人的体会到历史典故,从各个方面展现“蟹”味道之鲜美。 【2题详解】 (2)从文中来看,第二段中,作者先写西晋文学家张翰的“莼鲈之思”,写其家乡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的美味,最后说“我想,无论如何它们也比不上我的故乡那肉嫩膏肥、风味绝佳的蟹鲜”,由此可知,作者是用菰菜、莼羹和鲈鱼脍来衬托“我”家乡螃蟹之鲜美;倒数第二段,作者先列举多种轻巧的捕蟹的方法,最后说“但说来奇怪,吃起来,味道却总是略逊一筹”,以此衬托突出甘食美味往往出现在艰辛劳动之后。 【3题详解】 (3)从文中来看,作者主要写了蟹的文化历史内涵,写蟹的味道鲜美,还写了捕蟹的经过,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表达了对蟹之赞美和肯定,如“无论如何它们也比不上我的故乡那肉嫩膏肥、风味绝佳的蟹鲜”;作者由吃蟹想到童年捕蟹的事情,“四十年来,我吃过无数次家乡的河蟹,而感到风味最美的是童年时节在草原上野餐那一次”“但说来奇怪,吃起来,味道却总是略逊一筹”,充分表现出那次“蟹味”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刻,其中还蕴含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情感。至于人生哲理,主要源于作者童年的那次捕蟹,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到“我想,未必草原上的螃蟹风味独佳,恐怕还是主观上的感觉在起作用——得之易者其味淡,得之难者其味鲜。王安石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把这番道理推演一下,是不是也可以说:甘食美味往往出现在艰辛劳动之后啊”,由此可知,作者在文中体悟到人生哲理是奋斗拼搏后的成果更让人难忘。 【4题详解】 (4)A项,“反衬思乡之苦”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并没有说过多的“思乡”之情,只是引出话题。E项,“感悟出人生哲理,实践最重要,要在做中学”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得之易者其味淡,得之难者其味鲜”“甘食美味往往出现在艰辛劳动之后啊”,作者在此处强调的不是“实践”,而是经过艰辛拼搏之后更能体会到成功之喜悦,强调的是“得之难”。故选AE。 |
|
录入时间:2021-02-27 10:3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