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金庸之后——武侠文化何去何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于海宁袁花镇,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消息一出,海宁各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

金庸于1935年从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1992年首次重返家乡时,金庸给学校捐资建图书馆。当地教育部门介绍,金庸生前回乡时曾多次走进海宁校园,自称是学子的“大师兄”,为家乡传递正能量。金庸及其侠义精神,今后将作为海宁中小学名人文化教育传承项目,继续深入校园、课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摘编自蒋亦丰《再见了,大侠校友》)

材料二:

本周文热点话题TOP10

        

      

 (摘编自李阳《一周(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文旅观察:金庸逝世引发全民追思  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密集挂牌成立》)

材料三:

2007年6月,金庸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并与北大学子交流。整理笔记素材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只要照着笔记往电脑里敲字就行了,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采。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

让我服气的还有金庸先生那天的演讲内容,是关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有理有据,是他自已的研究成果。我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但最喜欢的还是他写的《袁崇焕评传》,而听完他的演讲,我理解了先生的历史观因何而来。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

我接触金庸先生时,他已年过八十,刚在剑桥大学完成硕士学位。金庸先生说,现在的知识早已远离了靠记忆力的阶段,过去,什么东西不懂到图书馆查几本书就可以明白。现在,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彼时,是2007年,距今已有11年。而今天,创新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摘编自王庆环《时时真诚事事谦恭—采访金庸先生二三事》)

材料四:

2001年5月,在雅静的南开明珠园,77岁的金庸先生和90岁数学家陈省身先生重逢了。老友相见格外动情,除了陈先生刚组建的数学研究中心的话题外,谈论的都是金庸的武侠和江湖。交谈中陈省身说,他最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我请教陈先生为何最喜欢黄蓉,金庸先生心领神会地笑着说:“我小说里的人物,黄蓉是最懂算数的,是武侠中的数学家。”听到这个解释,陈省身先生纵声大笑起来。陈省身先生解释为何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他认为武侠和数学在最高层面是相通的。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是关乎心灵与智力的学问,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而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蕴藏着高度的美感和哲学内涵,这和数学的境界是相通的。温暖的笑声中,两位大师投入和沉浸的表情,加之充满哲学意味的交谈,令人感动和折服。

(摘编自张建星《侠之大者  温润如玉—— 金庸大师》)

材料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曾摘取自己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创作了这幅浑然天成的对联。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自己的小说体现的人生观,他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融入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告诉人们包括自己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同时渗透着现代精神。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凸显,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治愈系。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话语,已成为玄幻、修真、盗墓、穿越。

我们不禁要发问: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武侠文化真的要消亡了吗?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

(摘编自连锦添《金庸,带着武侠梦远去了》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的去世引发了家乡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而金庸生前也关心家乡发展,为学校捐建图书馆,多次走进校园,为家乡传递正能量。

B. 金庸先生有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随意玩玩,就能创作出深受欢迎的作品,把武侠小说推到新高度。

C. 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寄寓了自己的人生观,体现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倡导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D. 梳理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一周的文旅行业热点信息可知,武侠小说家金庸逝世引发了全民讨论,话题热度最高。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先生有远见,他不看重记忆,因为不懂的东西到图书馆查几本书就可明白,他认为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B. 金庸先生和陈省身先生惺惺相惜,从他们关于数学与武侠小说的对话中可看到一代大师虽研究领域不同,但对学问的认知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C. 虽然金庸先生的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玄幻、修真、盗墓、穿越等小说的兴起,表明大众文化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D. 一周文旅观察显示,金庸逝世那一周,金庸逝世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是APP、微信,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逐一亮相主要是微信、新闻。

3. 金庸之后,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根据所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下载Word版试题
《金庸之后——武侠文化何去何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A   

3. ①在娱乐性之外,还要体现社会现实和哲学意义,特别是传承金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②武文化需要展望和融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③创作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随意玩玩”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其中金庸先生自称“玩玩”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谈的是兴趣和乐趣。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他不看重记忆”错误,文中说的是金庸先生认为需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并非说他不看重,厚积薄发里的厚积就是看重记忆。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时可以划记表明重点内容的语句,没有的话要根据内容概括,同时可以结合材料的标题,表头还有选文的出处等信息。“现在,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彼时,是2007年,距今已有11年。而今天,创新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启示我们武侠文化需要展望和融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采。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启示我们创作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材料四“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治愈系。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话语,已成为玄幻、修真、盗墓、穿越。”“金庸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融入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告诉人们包括自己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同时渗透着现代精神。”启示我们在娱乐性之外,还要体现社会现实和哲学意义,特别是传承金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录入时间:2021-02-28 09: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