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后视镜·黄咏梅》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生于1949年。过去,他总是响亮地跟别人说,我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不过,很久没听他再这么说了。退休前,父亲是个货运司机,跑长途。那些年月,汽车司机是很红的,跟副食品店员、纺织工人合称“三件宝”。父亲跟人炫耀光辉岁月,总是说,他最远跑到过天路,“呀拉唆,那就是青藏高原……”一说,肯定就要唱。天晓得父亲是哪个年代开到过天路的。别人要是问起,天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他无言以答,只顾哼“呀拉唆”,一哼没个完,好像他记忆里那条天路,开不到尽头。 公路上拖着大皮卡的那些货车司机,敞开车窗,赤着膊,肩头挂根油腻腻的毛巾,边扭动方向盘边朝窗外吐痰,或者逆着风大声讲粗话。父亲跟他们完全不一样,他无论跑多远,都穿得整整齐齐的,第二颗扣子永远扣牢以支撑衣领的挺拔,皮带卡在第二或第三只眼上,坐再久也不松懈。90年代初,发胶刚刚开始流行那阵,父亲的车上就一直备着一瓶,风从来吹不动他的大背头。人们说,①父亲倒像一个开礼仪车的,后边那一大卡车的货物,就像一支仪仗队,父亲领着他们在盘山公路、国道上拉练。我记得很清楚,父亲的驾驶室上挂着一个小相框,倒不是常见的平安符之类的东西,也不是毛主席肖像,是他80年代在彩虹照相馆拍的4寸艺术照。所谓艺术照,也就是在黑白相片的基础上,涂上些彩色,眉毛加黑了,嘴唇微红,衬衫涂成了蓝色。坐在抖叽抖叽的驾驶椅上,父亲看看远方的路,又看看近前的艺术照,心里不知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了跟那照片一样的笑容,臭美地、轰隆隆地开向目的地。 母亲在家守着我们兄妹二人,参照隔壁印刷厂工人老王一家五口的日子,时间就在做相对运动,跑得又快又漫长。……在我和哥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经常缺席,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他的签名从没出现在我们任何一本作业簿上。那一年,哥哥念初三,我念初一,我们不再满足从父亲捎回来的特产袋子上找课本里读到的地名了,我们缠着父亲讲那些地方。可是,父亲每每让我们失望。父亲抱歉地解释说,你们老爸天天坐在这个大玻璃罩子里,脚都不沾地,这些地方,多数是在镜子里看到的……可我们还是不甘心。我们趴在父亲的卡车轮子边,用手摸着厚厚的轮胎,想要从那些粗糙的纹路里,找到父亲碾过的地方,张家界、桂林、南京长江大桥、嘉峪关……最后,我们钻进父亲的驾驶位上,吵闹着,让父亲带我们到公路上,到这个小城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去。父亲从来没有妥协过。运输厂纪律很严,别说是我们小孩子,就连母亲,都没坐过父亲的车出城。 有一天,吃过晚饭,②父亲从房间里拿出一叠照片,神秘兮兮地递给我们。我们一看,竟然全是父亲在路上拍的。原来父亲求厂里那个工会主席借了相机。这些照片拍下的多数是公路牌。很多地名我们听也没听说过:怀集、白沙、乐从、溧阳……也有我们知道的:桂林、长沙、武昌,天啊,竟然还有贺兰山。哥哥显摆地背起了那首诗:“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父亲赞赏地看着哥哥,那目光让我嫉妒死了。母亲也凑了过来,一张一张去认照片上的地名。翻到一张“宁夏人民欢迎您!”的路标时,她激动了半天,说,哎呀,这就是宁夏啊。原来她读书时,有个要好的同桌,读了一年就跟着父母转学到宁夏,从此杳无音讯,似乎跑到西伯利亚那么远去了。所以,她对宁夏这个地名印象特别深刻。母亲像找到了老同学般激动。过后,我从书里找哥哥背的那首《满江红》,心里一阵郁闷,此贺兰山非彼贺兰山啊,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就连开到过贺兰山的父亲也不知道。 (节编自黄咏梅短篇小说《父亲的后视镜》)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梳大背头,上发胶,制作艺术照,这些描写表现了他追求时尚帅气的个性,也彰显了其独特的精神气质。 B. 小说结尾借“此贺兰山非彼贺兰山啊……就连开到过贺兰山的父亲也不知道”表达了对父亲谬赞哥哥的不满之情。 C. 小说主体部分用倒叙的手法,从退休后的生活情态写到退休前的工作情景,这种时间安排使小说叙事富有变化。 D. 小说借司机职业作为勾连情节的着眼点,借这个普通职业来描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情景,叙述基调自然温馨。 2.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有什么意味,请简要赏析。 ①父亲倒像一个开礼仪车的,后边那一大卡车的货物,就像一支仪仗队。 ②父亲从房间里拿出一叠照片,神秘兮兮地递给我们。 3. 小说用少年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相对于客观的叙述,它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父亲的后视镜·黄咏梅》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①“倒像”是“反倒像”的意思,用揶揄的语气表达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父亲工作的认真态度、劳动的自豪感和主人公精神的赞美。②“神秘兮兮”描摹了父亲给孩子们看照片的神态,体现了父亲对这些照片的珍视和即将给和孩子分享惊喜的期待,也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神秘”生活的自豪感和对孩子们真挚的爱。 3. ①让故事蒙上了回忆的色彩,营造了浪漫温情的氛围;②拉开了少年和成年世界的距离。使故事纯净美好;③少年纯真浪漫的情思和父亲浪漫美好的形象交融,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B项,不是“不满”之情。父亲与家人对外界事物的向往与憧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充盈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种美妙的错误更增加了美好,故B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本题,思考点通常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词句本身,而要求对全文的内容主旨、情感态度等有一个大致把握,用“整体”统帅“部分”,将“部分”放在“整体”中关照,关键词句和疑难词句一定要放在全文的语言环境中推敲含义,而通常不能凭它的工具书意义进行解答,这样才能得出较好的答案。这就对思维的抽象性与概括性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本题①中“倒像”,由前文“父亲跟他们完全不一样,他无论跑多远,都穿得整整齐齐的,第二颗扣子永远扣牢以支撑衣领的挺拔,皮带卡在第二或第三只眼上,坐再久也不松懈。90年代初,发胶刚刚开始流行那阵,父亲的车上就一直备着一瓶,风从来吹不动他的大背头”可知运用了揶揄的口吻表现父亲的与众不同,“倒像”是“反倒像”的意思,表达了对父亲工作的认真态度、劳动的自豪感和主人公精神的赞美。②中“神秘兮兮”描摹了父亲给孩子们看照片的神态,“我们一看,竟然全是父亲在路上拍的。原来父亲求厂里那个工会主席借了相机。”,照片来之不易,体现了父亲对这些照片的珍视和即将和孩子分享惊喜的期待,“父亲从来没有妥协过。运输厂纪律很严,别说是我们小孩子,就连母亲,都没坐过父亲的车出城。”、“父亲赞赏地看着哥哥,那目光让我嫉妒死了。”等也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神秘”生活的自豪感和对孩子们真挚的爱。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本题考生需先审好题,题目要求鉴赏本文以少年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的艺术效果,并提示可以与客观叙述来比较。解答本题可以从少年口吻叙述的特点、人物形象塑造、主题等方面考虑。“父亲生于1949年。过去,他总是响亮地跟别人说,我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不过,很久没听他再这么说了。退休前,父亲是个货运司机,跑长途。那些年月……”,以少年的口吻来叙述让故事蒙上了回忆的色彩,营造了浪漫温情的氛围。“父亲赞赏地看着哥哥,那目光让我嫉妒死了。”、“过后,我从书里找哥哥背的那首《满江红》,心里一阵郁闷,此贺兰山非彼贺兰山啊,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就连开到过贺兰山的父亲也不知道。”以少年的口吻来叙述拉开了少年和成年世界的距离,使故事纯净美好。“父亲跟他们完全不一样,他无论跑多远,都穿得整整齐齐的,第二颗扣子永远扣牢以支撑衣领的挺拔,皮带卡在第二或第三只眼上,坐再久也不松懈。90年代初,发胶刚刚开始流行那阵,父亲的车上就一直备着一瓶,风从来吹不动他的大背头。”少年纯真浪漫的情思和父亲浪漫美好的形象交融,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
|
录入时间:2021-03-01 09: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