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天下的思想,其表现形态为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的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每一个自我都应当负有社会使命感,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不依靠以契约为核心的法,而是将伦理性的礼乐作为基础。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开始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古代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等形式组成的因此,天下价值并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儒家认为,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天下意识,它的意义只能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这是与其倡导在人间创造价值的理念相违背的。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作为中介而存在,沟通了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后来王阳明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其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家国理念的影响。

(选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天下理念中,每一自我都是有机关系中的一部分,必定负有社会使命感。

B. “三纲”影响下,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并且成为古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核心。

C. 儒家倡导在人间创造价值,在其理念中,天道不能脱离家国肉身而独立存在。

D. 个人经过“齐家治国”的过程,能与天理打通,达致“平天下”,领悟天理。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先说明家国天下的表现形态,接着阐明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 第二段借助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一体的礼乐制的演变及其在社会运作中的作用。

C. 第三段以“肉身”与“灵魂”作比,论述了家国在天下价值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D. 文章末段通过对家国中介性作用的论述,证明家国理念直接导致了“致”的诞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因此礼崩乐坏是古代统治者不愿看到的结果。

B. 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古代中国两千年的意识形态核心,其本质是政治伦理化的深入发展。

C. 中国人认为家国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遵循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人才能实现价值。

D. 借由家国这一中间环节,人们可以“齐家治国”,并达成“平天下”,在道德实践中实现个人的良知。

下载Word版试题
《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D    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必定负有社会使命感”错误,原文用词为“应当”,表示一种期望和标准,“必定”体现为一种事实,过于绝对;

B项,依据原文“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古代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意识形态核心”可知,“三纲”是古代意识形态的核心,此句将主语偷换为“伦理与政治一体化”,篡改原文;

D项,“领悟天理”错误,依据“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可知,原文的落脚点为“天下”,并非“天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D项,“证明家国理念直接导致了‘致’的诞生”错误,原文表述为“致”的产生受家国理念的一些影响,并不表示两者间直接而唯一的因果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C项,“遵循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人才能实现价值”错误,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只是家国理念中的一部分,不具备决定性的力量,也不能涵盖实现天下价值的全部方法。

故选C。

【点睛】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提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录入时间:2021-01-31 18: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