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武晓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业文明在带给我们日益富庶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何谋求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成为关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价值导向,能够为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诸多有益借鉴。 “天”即自然,“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理念代表了我国先贤圣哲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朴素、最本质的价值认知。“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传统农耕文明,也构造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坚实根基,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言:“中华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一元统一;世间万事万物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紧密联系,同源而生,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也各自拥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和不容剥夺的存在价值。这也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的本真表述,也是古人赖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周易·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天地,同时“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也是天地滋养而生,是天地之子、自然之子,人与自然是同脉相连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即告诫我们天地人需和合共生,人与自然需和谐相处。 儒家圣贤孔子传承天地人“三才”思想,认为人之于自然并非被动消极,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契合天地之道,即“人知天”。孟子则提出“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矣”,同样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诠释和增益,后世如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张载的“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等观点也都如此,表征了古贤不断探寻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和合的思想高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信奉的圭臬,认为人的主观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唯道是从”才能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作出过质朴而凝练的阐述,深入探究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敬告人类活动要周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现代社会,全球生态问题得到人类的广泛关注,我们要立足更高远的视域,思考、设计和实践人类存续发展的路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同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性指导和现实借鉴。我们要自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价值,将其同现代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精准对接,用以指导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美丽中国建设。 (摘编自武晓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⑪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人合一”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发源于古代农耕文明,儒释道对其皆有阐述。 B. “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我国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本真表达。 C. 《周易》认为,人和万物一样,都是秉承天地大德而生,人与自然是同脉相连的统一整体。 D. 儒家、道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肯定了人与自然间的密切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立论前提,论述当前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B. 文章分别从古籍《周易》、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三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C. 文章例举孔孟、董仲舒、张载等人不同表述,说明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D. 文章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述结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引经据典,论述深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在给人类带来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必然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 B. 如果不能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借鉴智慧,放任生态恶化,人类终将会走向毁灭。 C.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天人合一”思想所做的探究,意在敬告人类活动要同自然环境相和谐。 D.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消除全球生态危机有重要借鉴意义。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武晓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根据原文,“天人合一”应是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外,文章只提及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对“天人合一”的相关阐述,至于“释”是否有相关阐述,文中并未论及。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说明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错误。文章例举孔孟、董仲舒、张载等人不同表述,重在说明古贤在不断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所取得的认识成果和所到达的思想高度,不能理解为后人取得了比前人更深刻的认识。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也必然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错,人类社会发展并不必然导致自然生态的破坏。B项,放任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肯定影响人类的存续发展;但以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借鉴智慧为前提条件,就过于绝对了。C项,“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自然观,是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不能简单理解为“意在敬告人类活动要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故选D。 |
|
录入时间:2021-03-02 09:2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