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光明日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术、道德和艺术。在西方文化中,道术主要表现为科学,宣扬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而在中华文明精神价值中,真、善、美则表现为中、和、乐。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和艺术,所体现的是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即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在对人道的探索中,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正、中道、中庸。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无独有偶,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在先秦时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西周时期的史伯就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认为,“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这里,孔子所强调的也是“和”与“同”的区别。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和平。 早在夏、商、周三代,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导致对快乐的追求。 中、和、乐被奉为重要价值范畴,至春秋、战国乃至在后来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它们一直是各家各派共同尊奉的基本价值,分别体现了中国人的真理观、道德观和艺术观,故三者足以构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我们说西方精神价值为真、善、美,中华精神价值为中、和、乐,是就各自的核心价值而言的,并不是说中华精神价值中没有真、善、美,西方精神价值中不存在中、和、乐,也不是说它们就是中西精神价值的全部。各种具有民族色彩的“潜在的人类共同价值”,是可以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的。世界上各个族群、各个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强大,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才能更加平稳,更加踏实,因而中西价值系统的互鉴与融通势在必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精神文化的道术、道德和艺术三方面在东西方文化中各有不同的表现。 B. 人类精神文化中的“道术”在中华文明中的具体体现便是“中”,即“道术中”。 C. 中华文明精神价值中,“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二者中的“和”的意思不同。 D. 中西方的核心精神价值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壁垒分明,互不相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比较了东西方文化中人类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然后把视角转向中华文明。 B. 文章以史伯的例子论证了“‘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这一观点。 C. 文章依次从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D. 文章属总分总结构,开头比较中西方核心精神价值,结尾谈正确认识二者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均属中华中道观,但佛家中道不在其中,它属于外来文化。 B. 西周史伯的论述突出“和”“同”之间的关联,孔子则强调了“和”“同”之间的区别。 C. 只要中西文明相互学习、中西价值系统能够互鉴与融通,世界一体化进程就能变得平稳、踏实。 D. 真、善、美和中、和、乐只是中西精神价值的局部,因此彼此都不能夜郎自大。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光明日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二者中的‘和’的意思不同”有误。结合“他认为……是指不同的事物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和平”分析可知,文中没有比较“和而不同”“同而不和”二者中“和”的意思,两个“和”的意思是相同的。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以史伯的例子论证”错误。结合“西周时期的史伯就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认为,‘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分析可知,此处是引用论证,引述史伯关于“和”同”关系的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佛家中道不在其中,它属于外来文化”错误,原文表述为“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B项,“西周史伯的论述突出‘和’‘同’之间的关联”错误,结合“西周时期的史伯就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认为,‘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分析,他也是讲二者之间区别的。C项,“只要……就”条件关系错误。结合“世界上各个族群、各个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强大,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才能更加平稳,更加踏实,因而中西价值系统的互鉴与融通势在必行”分析可知,应为“只有……才”。故选D。 |
|
录入时间:2021-03-02 10:2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