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非虚构写作:内涵、特点以及在我国兴起的多维因素·刘蒙之、张焕敏》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非虚构写作”,指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它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非虚构写作是围绕“采访”建构“真实性”。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体验是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

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有扎实的采访过程。为了写作《像我这样的黑人》,霍华德·格里芬乔装成黑人进行浸入式体验,多次乘坐公共汽车穿越密西西比州等种族主义倾向较严重的区域。为了写作《出梁庄记》,梁鸿追踪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跑遍全国十一个省市,访谈了340余人。

中国是非虚构写作的“富矿”,因为“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几乎完成了西方400年的历史,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眩晕与速变。光怪陆离的现实常让人有匪夷所思之感,比虚幻更为不真实,每个人都身处一种被分裂和被分割的生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几种生活、多元观念同时并存,仅仅是一墙之隔,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和场景”。

面对剧烈变革的中国社会,传统作家来不及发现、洞悉、分析、沉淀、总结和提炼现实生活,由此造成文学在及时、鲜活、生动、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表现乏力。正如美国学者约翰•霍洛韦尔所说,当一切事情以比过去高十倍的速度变化时,“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了”。即使是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报告文学,近年来也因调查技巧单一、表达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当代读者对事实深层次的追求而走向衰落,甚至有一部分沦为宣传文体,成了“吹捧文学”“推销文学”,失去现实主义批判性,遭到读者的厌弃。

和传统的新闻文本相比,非虚构作品同样具有优势。传统的新闻文本往往擅长粗线条地转述新闻事件的框架,见“事”不见“人”。非虚构作品在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下,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物、事件背后更为丰富的意义,在个人思索和公众历史、社会使命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内核;其中叙事策略和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让读者更深切地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抵达真正的“真实”境界。

非虚构作品与虚构文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后者偏向超越与审美,前者重在挖掘社会历史真相。从近年来全球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者重视宏大叙事下忽略的一些边缘题材,喜欢写作主流媒体忽视的焦点,如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等。

有意思的是,非虚构写作不是专为职业作家与记者而准备的,业余的大众也可以参与到非虚构写作中,记录下自己身边的人事。非虚构写作平台“有故事的人”的写作理念是“每个人都有故事,都可以写出故事”,并且认为非虚构写作者“可以来自名流,来自职业写作者,也完全可以来自贩夫走卒、升斗小民”。与专业文学创作、专业新闻写作相比,非虚构写作打破了写作的壁垒,推翻了写作的围墙,拆除了写作的藩篱,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非虚构写作在我国的兴起体现出整个社会文艺需求和理念的变化。1990年代,中国纪录片领域曾发起一场“新纪录运动”,原先被遮蔽的底层社会开始在镜头中向我们敞开。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非虚构作品有了更多的渠道发表与传播,广大普通人的写作活动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故事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写作领域即将展开的可能是一场文字世界的“新纪录运动”。

(摘编自刘蒙之、张焕敏《非虚构写作:内涵、特点以及在我国兴起的多维因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非虚构写作真实地表达对人物、事件的体验,每句话都须有依据,杜绝主观想象。

B. 非虚构写作在我国的兴起受剧烈变革的时代影响,体现社会文艺需求和理念的变化。

C. 非虚构写作挖掘人事背后的意义,增强读者的体验,比传统新闻文本更具真实性。

D. 非虚构写作者不是职业作家和记者,它打破写作壁垒,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阐释非虚构写作的特点,揭示其产生的原因。

B. 文章用中外两个事例论证了非虚构写作者要有扎实的采访过程,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法,论证了非虚构作品优越于报告文学、传统新闻文本和虚构文学。

D. 文章末段用中国纪录片作类比,揭示了非虚构写作对写作领域题材变革具有推动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社区调查报告》是“非虚构写作”,某“零零后”写的自传《中国式成长》则不是。

B. 传统文学以及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报告文学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都显得乏力,它们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C. 非虚构写作在个人思索和公众历史、社会使命之间寻找平衡点,并且兼顾了内容的真实性和表现手法的文学性。

D. 虚构文学偏向于超越与审美,而非虚构作品重在挖掘社会历史真相,边缘题材是非虚构写作者很重要的关注点。

下载Word版试题
《非虚构写作:内涵、特点以及在我国兴起的多维因素·刘蒙之、张焕敏》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A项,“每句话都须有依据,杜绝主观想象”错误,依据第一段“所谓‘非虚构写作’,指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它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可知,原文是说“基于事实”,且属于文学创作活动,故选项“杜绝主观想象”表述太绝对。

C项,“比传统新闻文本更具真实性”错误,依据第五段“和传统的新闻文本相比,非虚构作品同样具有优势”“非虚构作品在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下,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物、事件背后更为丰富的意义”“其中叙事策略和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可知,非虚构写作挖掘人事背后的意义,增强读者的真实体验,但没有与传统新闻文本比较哪个更具真实性,故C项无中生有。

D项,“非虚构写作者不是职业作家和记者”错误,依据第七段“非虚构写作不是专为职业作家与记者而准备的,业余的大众也可以参与到非虚构写作中”“认为非虚构写作者‘可以来自名流,来自职业写作者,也完全可以来自贩夫走卒、升斗小民’”可知,“不是职业作家和记者”曲解原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C项,“论证了非虚构作品优越于报告文学、传统新闻文本和虚构文学”错误,依据第四段“报告文学,近年来也因调查技巧单一、表达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当代读者对事实深层次的追求而走向衰落……失去现实主义批判性,遭到读者的厌弃”,第五段“和传统的新闻文本相比,非虚构作品同样具有优势”,第六段“非虚构作品与虚构文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后者偏向超越与审美,前者重在挖掘社会历史真相”可知,通过与三类文学体裁的对比,论证了非虚构作品的一些优点,但是没有表达“非虚构作品优越于报告文学、传统新闻文本和虚构文学”之意。故C项与文不符。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A项,“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社区调查报告》是‘非虚构写作’,某‘零零后’写的自传《中国式成长》则不是”错误,依据第一段“所谓‘非虚构写作’,指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它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可知,《社区调查报告》虽然真实,但不是“文学创作活动”,也没有“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故《社区调查报告》不是“非虚构写作”;而《中国式成长》是以自传的方式讲故事,是在真实基础上进行的文学创作,故《中国式成长》是“非虚构写作”。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录入时间:2021-03-04 09: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