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金香花》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今天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任意识。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其次,“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国家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最后,支撑和实现“家国天下”精神的是仁爱的“生生”之德。中国人内心的“天人合德”实际指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中的相生相与,它肯定世界是交感的,自然规律和人世伦理是可以相互推演的,也是相互一致的。仁爱原则也是动态原则,原始儒家主张根据内在的“生生”之德,在矛盾的转化中主张“穷达以时”“与时偕行”。宋儒也以“生生”释“仁”,把原始儒家的仁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仁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仁爱原则也是“相生”的凝合原则,这在伦理意识上表现为中正平和、诚实无欺、敬爱相与,虽有竞争,但在竞争中能够冷静达观、互利互惠,实现“仁”之美,建构互助型社会。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血缘的原初信赖,不仅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而且使家的意义超越了任何经济的成本。 B. 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和家庭伦理的建设是一致的,我们应使二者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C. 中国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由来已久,早可追溯到《中庸》的“修齐治平”思想。 D. 仁爱原则在伦理意识上的表现之一是它承认有竞争,认可冷静达观、互惠互利的竞争原则。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强调“家国天下”的现代意义,然后分别从三个不同维度进行全面阐述。 B. 文章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在现代具有的重要意义。 C. 文章借《中庸》“修齐治平”的事例,肯定了儒家家国天下教化传统的塑造作用。 D. 文章最后以时间为顺序,论述了原始儒家与宋儒对“仁爱”与“生生”关系的理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制度化儒家已经解体,但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家国天下”意识仍有重要意义。 B. 在处理不同关中要能够正确切换,如在生产和协作上要讲公共性,在家庭内要讲忠孝之道。 C. “天人合德”肯定世界是交感的,认为自然规律和人世伦理相互一致,彼此可以相互推演。 D. 宋儒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使其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金香花》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不仅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而且使家的意义超越了任何经济的成本”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任何经济的成本”,可知无递进关系。 B项,“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和家庭伦理的建设是一致的”错误,曲解文意,第二段“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可知原文只是说不矛盾。 C项,“最早可追溯到《中庸》的‘修齐治平’思想”错误,无中生有,相关信息第三段“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可知并不是时间上“最早可追溯到《中庸》”。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文章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错误,没有运用对比论证,运用的是类比论证。比如第二段“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是类比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D项,“……使其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把原始儒家的仁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仁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可知强加因果。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
|
录入时间:2021-03-05 10: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