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一本书游走·张炜》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携一本书游走 张炜 我小时候,大概是刚能阅读一点文学作品的年纪,读过一本没有封皮的书。这本书严格讲只是一部残卷,因为前后都撕去了一部分,最前边一篇的题目只剩下三个稍大一点的字:“暴风雨……”。所以我连这篇作品叫什么名字都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整本书的书名了。 这部残卷让我如痴如迷。它写了俄罗斯莽林,写了猎人和林中各色居民的生活,更写了无数的动物。这些处处洋溢着浓烈林野气息的文字,绵绵无尽的天籁,把我深深地笼罩和吸引了。 我当年也生活在林子里,那是海边的一处国营林场,林场又连接了几万亩海滨自然林和无边的荒野。书中景物与现实生活或可作比,我生活于其中的这片林野虽然远没有书中那么苍茫,但对我而言也足够浩大了。最为不同的是林子里活动的人和动物:身边的林子没有那么多凶猛的大型动物,也没有那么多出生入死的职业猎人,更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诱人的生活之窗。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世界上另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神思一直跟着书中的人物和动物,几乎寸步不愿分离,一起时不时地从我的鼻孔前飘过,让我永难忘怀。 这些文字让我入迷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它讲述的传奇故事,它展示的生活内容。时至今日,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字生涯之后,或许让我想得更多也更明白:一切绝非那样简单。这部残卷传递出的是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两,它难以言喻,这或可称之为一位苏俄作家所独有的生命气质与文学个性。如果仅仅是一则曲折的故事,大概不会有那样的魔力。 因为它是一部残卷,作者是谁,我一直不知道。 那是一个书籍奇缺的年代,能够遇到这样一沓好文字真是太幸运了。可我当时毕竟还读了许多其他的书,这其中也不乏经典,但最难忘最着迷的却是这样一部残卷。我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它的影响,比如我常常讲述林子里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少年经历;更有趣的是,笔下的人物也常赏要背一杆枪。的确,我当年也看到了很多猎人,并曾经跟着他们在林中蹿跑。林中生活和一些人的行迹让我如此难忘,当然是受到了那本残卷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深深地感激着一位不知名的苏俄作家。 十几岁的时候,我不得不离开海边林野,一个人在半岛地区游荡。我有一个背囊,里面装的全是自己的必需品,这当中永远有着这本残卷,外加我写成的一沓沓稚嫩的文字。 由于太喜欢这本书了,我曾不止一次将它借给旅途上的文学朋友。我希望他们也像我那样喜欢,我们能够一起分享道德精神与文学的盛宴。这是怎样愉快的时刻。这使我们有机会一起畅谈林野和文学——那时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那是多么难忘的日子。 万分可惜的是,有一次远行,我把这本书遗忘在了一位朋友那儿,归来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了。生活匆促多艰,我当时站在路边,觉得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后来许多年,我都尝试着寻找这部书,但一直没能如愿。 就这样,我失去了它。 我牢牢地记住了书的内容。我经常想念它,如同想念一位儿时的挚友。 我去城市上学,然后到了更大的城市工作。我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并且写出了上千万字。不一定什么时候,我会突然想到这部残卷。在深夜,偶有失眠时,我会想它。 不难想象,我仍然没有终止寻找,还在一次次做着努力。问题是我并不清楚这部残卷的书名与作者。转过了多少图书馆,长时间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目前。这真的是太难了,我差不多不再抱有那个希望了。 互联网时代来临了,我可以在网上搜索,但没有书名也没有作者,这道难题并不好解。 一个好朋友听我说过这部残卷。他不仅是一个极为认真仔细的人,而且精于网事。某一天,在我完全没有预料、没有指望的情势之下,他竟然发来了一则短信,上面报告了一个喜讯。我一开始不敢相信,话里交谈了一会儿,详细说到了一些内容,让我心里一阵滚烫。我们笃信不疑:是的,是它,这一回真的找到了。 找到了少年之梦、儿时挚友,一个曾经伴我游走四方的朋友……这一夜我差点失眠。 朋友迅速将从旧书网上求购的仅存的几本书寄给了我。五成新,中篇小说集,书名《猎人的故事》。作者:阿拉水列夫。首篇:中篇小说《暴风雨前》。它版于1957年的作家出版社。书的扉页上有作者的黑白照片,让我久久端详——有些瘦削的长脸膛,深邃的目光。 从作者简介中得知,他生于1897年,仅仅活了57岁。 (取材于《一本深刻影响我的书》) 1. 下列词语,在文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得而知:不能得到任何信息 B. 笼罩;带入情境 C. 盛宴:美好感受 D. 一贫如洗:物质极其贫乏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描述这部残卷残损的情况,为后文寻找书的艰难做铺垫,同时强调这部残卷对他的重要性。 B. 作者在第③段写自己的林场经历,目的是为突出这部残卷所写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非常相似。 C. 作者在书籍奇缺的年代也读过不少经典,但最着迷的还是这部残卷,用夸张手法突出其内容的精彩。 D. 十几岁的时候,作者外出游荡,仍无时无刻不带着这部残卷,它带给了作者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3. 结合全文,请说说长期以来,“我”为什么深深感激一位不知名的苏俄作家。 4. 本文题目是《携一本书游走》,可后半部分主要写作者想念、寻找这部残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作者说“这使我们有机会一起畅谈林野和文学——那时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作者那时认为“林野和文学”不可分离,请你从《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任一部书中,也找到一组这样的关系,并谈谈你的理解。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携一本书游走·张炜》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A 3. 他的书陪伴了我的童年,拓展了我的友谊,生成了我的人生梦想;他的书让我了解我生活之外的世界;他的写作风格影响了我的写作道路;他和他的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知道生活中有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 4. 失去书的空虚、失落与前文拥有书时的充实、快乐形成对比,突出书对我影响的重要性; 寻找书的艰难与找到书后的欣喜形成的对比,突出我对书的喜爱与感激;因为失去书,所以凸显我对这书的内容早已牢牢记住,它已经深入我的灵魂;行文有波澜,跌宕中吸引读者。 5. 参考示例: 写出了乡土与文学的关系。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学,凤凰之于《边城》(黄土高原之于《平凡的世界》、大海之于《老人与海》)就是如此。茶峒的山水草木滋养了顺顺、天保、傩送、老船夫、翠翠这样的人物,为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成长提供了背景和动力。比如山、河的存在才使得山歌更加动听,比如水急才有天保的溺亡等都是如此。茶峒的山水也滋养了人物的灵魂,充满了真和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生活的环境会对其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赋予它创作灵感,是他创作的源泉。(或文学对乡土也有促进的作用,文学的传播使乡土闻达天下,让更多人了解并感受自己之外的生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主要是回归语境,把握词语的语境义。D项“一贫如洗”:不是“物质极其贫乏”,文中指丢失了一本重要的书,指精神上的贫乏。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第③段写自己的林场经历,目的是为突出这部残卷所写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非常相似”理解错误,目的是突出这部书对我的影响。C“夸张手法”不准确,没有夸张。D“它带给了作者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表述不全面,更给了作者精神、情感上的寄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题干的把握作答本题。根据文本“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诱人的生活之窗。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世界上另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些文字让我入迷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它讲述的传奇故事,它展示的生活内容。时至今日,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字生涯之后,或许让我想得更多也更明白:一切绝非那样简单”“可我当时毕竟还读了许多其他的书,这其中也不乏经典,但最难忘最着迷的却是这样一部残卷。我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它的影响,比如我常常讲述林子里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少年经历;更有趣的是,笔下的人物也常赏要背一杆枪”等,可以得知我感激不知名的作家的原因有:他的书陪伴了我的童年,拓展了我的友谊,生成了我的人生梦想;他的书让我了解我生活之外的世界;他的写作风格影响了我的写作道路;他和他的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知道生活中有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行文构思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解读作答,一般要从手法、内容、情节兴趣等角度作答这类试题,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可以得知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有:“这些处处洋溢着浓烈林野气息的文字,绵绵无尽的天籁,把我深深地笼罩和吸引了”“万分可惜的是,有一次远行,我把这本书遗忘在了一位朋友那儿,归来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了。生活匆促多艰,我当时站在路边,觉得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可见这样写是为了体现失去书的空虚、失落与前文拥有书时的充实、快乐形成对比,突出书对我影响的重要性;“我仍然没有终止寻找,还在一次次做着努力。问题是我并不清楚这部残卷的书名与作者。转过了多少图书馆,长时间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目前。这真的是太难了,我差不多不再抱有那个希望了”“详细说到了一些内容,让我心里一阵滚烫。我们笃信不疑:是的,是它,这一回真的找到了”这样写是为了把寻找书的艰难与找到书后的欣喜形成的对比,突出我对书的喜爱与感激;“我牢牢地记住了书的内容。我经常想念它,如同想念一位儿时的挚友”可见因为失去书,所以凸显我对这书的内容早已牢牢记住,它已经深入我的灵魂;文有波澜,跌宕中吸引读者。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创作意图,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从三部作品中选出一个自己最为熟悉的,从任意两方面谈即可,重点谈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如分析凤凰之于《边城》,黄土高原之于《平凡的世界》,大海之于《老人与海》。答题时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答,比如先写“乡土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再分析茶峒的环境特点,分析它与《边城》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情节的关系,最后总结作家的生活环境对他创作的影响等。 |
|
录入时间:2021-03-05 10:1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