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朴素”·张朝昌、郑希》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朴素”一词最早是西方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也称素朴。他认为素朴是“完满的对现实的摹仿”,重在客观描写,属现实主义。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朴素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美学思想早在先秦就得到诸子的重视和提倡。《论语·八佾》中有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首句论述的是人的美,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的美,即“朴素”美。尾句孔子谈到绘画要在白底上绘,先有白底子然后画花,即“素以为绚”。这与中国古代用墨在白纸上绘画,黑白分明、虚实相间的画法十分相近,使人产生素淡、典雅的审美趣味。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的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郑板桥《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我国早在4世纪产生的这种“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颇类似于后来黑格尔美学理论的“意蕴”说。黑格尔曾说过:“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它不只是用了某种线条、曲线、面、齿纹、石头浮雕、颜色、音调,文学乃至于其它媒介,就算尽了它的能事,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中国画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所画的主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金鱼的画幅前,自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这时观赏者的灵魂已为画上传神的美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这正如黑格尔所论述的“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美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张朝昌、郑希《论“朴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讲究虚实相生,所有画作都要留下一块空白。 B. 中国画一般不用其他颜色,只是通过墨的深浅、浓淡表现出画作的意境。 C.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手法奠定了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美学理论的基础。 D. 敦煌壁画色彩丰富,人物圆润秀劲,衣料华贵,能展现中国画的朴素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从“朴素”一词的由来谈起,后借由孔子和子夏的问答引出了中国画的朴素美。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中国画朴素美的三个表现,这三段形成并列关系。 C. 作者引用荀子所云“形具而神生”,证明了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的观点。 D. 文章论证时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艺术手法上看,中国画运用单一简洁的墨色,空间布局留白的手段,以形写神,形成了朴素淡远的艺术境界。 B. 中国画中,墨即是色,画家一直通过单一的墨色的深浅,表现绚烂斑驳的自然色彩,《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 C.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就是要抓住对象特征,体现对象的精神实质,达到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艺术境界。 D. 黑格尔所说的“意蕴”和我国古代美学提倡的“神”就其所指的内在的生气、灵魂和精神而言,是有共同性的。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论“朴素”·张朝昌、郑希》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所有的画作都要留下一块空白”错误,原文是“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 C项,说法颠倒,应该是“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 D项,“能展现中国画的朴素美”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中对朴素美的阐述可知,敦煌壁画不能展现中国画的朴素美。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证明了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的观点”错误。结合“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分析,引用荀子所云“形具而神生”是为了证明“‘神’指的是精神状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B项,“画家一直通过单一墨色的深浅”以偏概全。原文是“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注意原文中还有“浓淡”,并非是只有“深浅”。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
|
录入时间:2021-02-02 11:1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