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史·姚小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16世纪末叶起,经由赴华传教士的著述,欧洲人开始逐渐了解中国语言文字。恰在此时,一股寻觅普遍语言文字的思潮开始在欧洲学人中孕育,并迅疾蔓延开来。引发这场思潮的动因是双重的。首先,拉丁语的没落造成了普遍语言的真空。中古以后,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相继建立,不再愿意采纳哪一民族的语言作为族际通用语;然而欧洲和外部世界的商贸活动的扩大,美洲和远东航路的打通,却使得各国比从前更加需要有一种能够通行于世界市场的语言。其次,经验科学勃兴,知识急剧膨胀,对语言表达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无论古典的希腊拉丁语还是现有的欧洲民族语,似乎都跟不上学术发展的步子,于是在科学、哲学、教育各界出现一种革新现有的语言文字的呼声。 早期觅求普遍语言的欧洲学人当中,近代经验论的始祖、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是最热心的一位。1605年,他在《进学论》中提出了普遍语言的构想;十余年后撰著《新工具》时,他又进一步探讨了构建普遍语言的可能性,他寄希望于用这种语言来获取新鲜知识,清除以往的思想偏见或假象。这样的假象有多种,其中对思想危害最大的是“市场假象”,即由语言文字造成的概念模糊,意义含混。 这种关于语言不可靠性的疑虑,古人也曾经有过,而培根的思考是出于近代科学的考量。然而要造就这种“最美好的言语范式”,培根本人也不知从何下手。就在这时,传教士发现了汉语,而早期传到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化形象又以正面居多,于是培根寻求普遍语言的热情就有了寄托之所。他认为,汉字是一种“真字”,可以直接表示物象或概念,有利于记录和传达“真知”。《进学论》谈及中国语言文字时说:“在中国以及地中海东部的一些王国,习惯于使用真字,这种字符既不表示字母,也不表示整个的词,而是表示事物或概念。各国各省的语言并不相通,却能读懂他国他省的书面作品。所以,跟语言相比,文字为人们更广泛地接受。” 在如何看待中国语言文字的问题上,培根显然背离了他自己所信奉的经验主义原则和科学归纳法,误以为所有汉字都是表示物象或概念的宇符,不具表音的功能。实际上他对汉语汉字并无直接的经验,他的些许认识完全是传教士汉语观的翻版。不过,他的着眼点是理想化的普遍语言,汉语只是恰巧进入欧洲人的眼帘,才成为他借题发挥的一个对象。在培根看来,设若文字只是用来记录语言和纯粹服务于书写,那么西方拼音文字要比象形表意的汉字优越得多;然而,事实上文字还起着保存、传递知识的作用,而在这后一方面,汉字或许能比拼音文字更有作为。对于西方语言和拼音文字,词是事物、思想的映像,而字母则是词的映像,所以,字母与语言真正表示的内容并不直接关联。 哲学家们努力想把语言改造成合乎理性需要的思维工具,要求语词与概念逐一对应,概念与事物之间建立严密的逻辑关联;对于文字,则要求字符直接适配于事物。殊不知模糊、冗余、同义等等乃是自然语言系统的固有特性,无论说出的话,还是写出的字,都无法避免这类“缺陷”。 (摘编自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古后,欧洲产生了许多新的民族语言,他们都不能填补拉丁语没落造成的普迫遍语言真空。 B. 对培根等人来说,构建一种普遍语言,既能满足学术发展的需求,也能让人们获取新的知识。 C. 文字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记录语言和服务于书写,而且还起着传承人类知识的作用。 D. 哲学家培根将寻求“最美好的言语范式”的热情寄托在了刚传入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字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两方面分析了欧洲学人寻觅普遍语言的原因,接者论述了培根在其中所作的努力。 B. 第三段引用《进学论》,说明培根认为中国语言文字有利于传达“真知”,适合作为普遍语言。 C. 文章第四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论证了象形表意的汉字相对于西方拼音文字的优越性。 D. 文章以培根对普遍语言的寻找和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认识为论述对象,指出了其观点的局限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培根的思考是出于近代科学的考量,他想创立一种新型思维工具而非真正专注于汉语研究。 B. 早期传到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化形象多为正面,因为汉字消除了传教士以往对中国的思想偏见。 C. 培根实际上对中国语言文字并无直接的经验,他的对汉字的热情和误解是赴华传教士带来的。 D. 人们应该创制一种合乎理性需要、直接适配事物的语言文字,用以摆脱自然语言系统的约束。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西方语言学史·姚小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无中生有,“欧洲产生了许多新的民族语言”错误。由“中古以后,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相继建立,不再愿意采纳哪一民族的语言作为族际通用语;然而欧洲和外部世界的商贸活动的扩大,美洲和远东航路的打通,却使得各国比从前更加需要有一种能够通行于世界市场的语言”可知,“欧洲产生了许多新的民族语言”文中并没有提到,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论证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C项,“论证了象形表意的汉字相对于西方拼音文字的优越性”错误。由“在培根看来,设若文字只是用来记录语言和纯粹服务于书写,那么西方拼音文字要比象形表意的汉字优越得多;然而,事实上文字还起着保存、传递知识的作用,而在这后一方面,汉字或许能比拼音文字更有作为”可知,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比,各有优势,但是要看哪一方面。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强加因果,“因为汉字消除了传教士以往对中国的思想偏见”错误,由“就在这时,传教士发现了汉语,而早期传到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化形象又以正面居多”与是否“对中国的思想偏见”无因果关系。 C项,“他的对汉字的热情和误解是赴华传教士带来的”错误。由“实际上他对汉语汉字并无直接的经验,他的些许认识完全是传教士汉语观的翻版”可知,他对汉语汉字的些许认识完全是传教士汉语观的带来的。由“早期觅求普遍语言的欧洲学人当中,近代经验论的始祖、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是最热心的一位”和“他的着眼点是理想化的普遍语言,汉语只是恰巧进入欧洲人的眼帘,才成为他借题发挥的一个对象”可知,其热情来源于对普遍语言的追求,汉字汉语只是“恰巧”。 D项,“人们应该创制一种合乎理性需要、直接适配事物的语言文字,用以摆脱自然语言系统的约束”错误,由“殊不知模糊、冗余、同义等等乃是自然语言系统的固有特性,无论说出的话,还是写出的字,都无法避免这类‘缺陷’”可知,人无法“创制一种合乎理性需要、直接适配事物的语言文字”。 故选A。 |
|
录入时间:2021-03-06 10:0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