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中国文化——二十四节气》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D.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2. 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B. 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

C.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 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了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 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及文化传承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下载Word版试题
《中国文化——二十四节气》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A   

3. ①有利于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②有利于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③有利于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或“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选项忽略了“城市人”这一限制语。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选项忽略了“有文化的”这一限制词。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及文化传承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然后浏览三则材料,圈出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传承的价值,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如材料一“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材料二第三段“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材料二最后一段“‘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如材料三第一段“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材料三第二段“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最后一段“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考生根据这些内容从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与农耕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录入时间:2021-03-07 09: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