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山东·贾平凹》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山东 贾平凹 (1)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2)我的祖先,那个秦赢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赢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的举动,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像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3)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觅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然大势。一个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余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的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 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树立的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4))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5)我在泰山上觅寻我的祖先遇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地没有找到这个景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6)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是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7)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地远,他们可以来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挡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引出下文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和对孔子的介绍。 B. 文章联想了秦始皇和孔子登泰山的故事,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孔子为人胸怀天下、仁义高贵,充满了对孔子的崇敬赞美之情。 C. 作者认为只有像孔子、秦始皇以及那些对泰山无比景仰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 D. 本文叙述了自己来到山东,想到孔子,并拜谒孔子登泰山后回家的经历,其中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深沉的思考。 2. 文章两次提到文人的“斯文”,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内涵。 3. 文章结尾谈到“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一一泰山石是敢挡的一一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进山东·贾平凹》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①在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里,像孔子、杜甫这样的文人是不被重视的。生活凄凄惶惶,无缘富贵,贫困潦倒,其至蒙受羞辱;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唯有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之光不息,代代相传。 3. ①“泰山石”是高贵坚强,甚至是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象征;②“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能够给我自信和拨地通天信仰;③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了主题。泰山能够给我带来艺术上的想像和力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 项,“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中没有拟人的修辞。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两次提到文人的‘斯文’,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内涵”,然后理解“斯文”的字典意,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深层内涵。“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文章第二段说“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是说自然变化、时代更迭,“唯斯文用之不息”,句中的“斯文”是指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的光芒,“不息”是说这种精神的传承不会停止,此处使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精神之光像江河不消灭,代代相传;文章第三段说“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斯文是扫地的”,“扫地”是指名誉、威信等丧失,“斯文扫地”说明文明不被重视,再结合“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等可知,“斯文”主要指孔子、杜甫之类的人,“斯文扫地”是说在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这些文人是得不到重视的。考生根据这些内容分析两处“斯文”的内涵即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结尾谈到‘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一一泰山石是敢挡的一一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然后找到题干中引文所在的位置,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该句使用的手法,最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句子的理解。“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一一泰山石是敢挡的一一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这句话出自文中结尾,这句话是说作者带回泰山石以及泰山石给“我”的启发,那么考生就要分析这“泰山石”在“我”的心中代表什么。如第五段“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结合第五段的内容可知,这泰山石是高贵坚强的,甚至象征了孔子和儒家文化;如第六段“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是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最后一段说“泰山石是敢挡的一一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由“泰山石”到“泰山”,由此可知,泰山石象征了泰山,“带回泰山石”可以给我自信以及拔地通天的信仰;最后还应从主旨的角度分析一下,题干中的引文源自文章最后,而前文由泰山石到泰山,由泰山想到人,可以说“泰山石”给作者带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含义;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很重要,做题时应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入手,这一方法适合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带有赏析的性质,需要还原修辞意或者揭示警戒意或表明双关意;不要人为拔高,这是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性通常是因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是把一些不找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往上加;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中的句子。 |
|
录入时间:2021-03-07 10:1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