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慢读传统·洪子诚》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慢读,已有不少学者、批评家一再提出。可是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拿时势说,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大量蜂拥而来的碎片化资讯,如何保持稳定心态,清醒接受,就是个难题。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在一些量化评价标准之下,要是如尼采提倡的那样“缓慢地取得”,恐怕得做好舍弃许多实际利益的准备——你很可能被快速奔跑的其他人所抛弃。 障碍也来自认识上的误区。譬如说,有些人可能认为从事理论工作,把握宏大的文学、历史问题才是重要事务,仔细阅读、分析,属于次等级的雕虫小技。理论和文本细读的对立其实是一种伪对立。正如英国文艺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的,那些杰出的理论家无一不是“仔细的读者”。确实,读他们的理论著作,会深刻体会到他们对某一文化脉络的经典作品的熟悉,和他们在解读这些作品上的细致和深入。这一点,古今中外优秀理论家概莫能外。 慢读这个说法容易被理解为专指阅读速度,其实可以说速度只是个前提,更重要的是阅读者的心态与方法。不要过分执着于你事先设定的目标;开放你的情怀、心智以对待将要面对的世界;通过磋商、辩驳、思考和接纳获益,并将这一收获加入你阅读的记忆库中。 慢读意味着缓慢,意味着耐心,但更要求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方法。在文学阅读方面,这种能力和方法首要的是对语言、形式的敏感。重视文学的历史政治社会维度的人可能会有异议,他们着急地想从文本中拎出观点、含义,不耐烦绕圈子式地从形式入手。慢读者则会首先从作品的美学、形式着手。这并不是内容和形式的二元论,历史、政治、社会内容与审美、形式是意义的整体,但在阅读的次序上,审美、形式是关注的起点。 相较于普通读者,慢读更是对专业读者的要求。一个人长期阅读会自然形成记忆库。由于文学与特定政治、社会、经济、哲学等相连,记忆库里这方面相关的外缘性知识储备不可或缺。但文学也有自身的经验、模式、成规的历史,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在主题、情节、语言上的关系,作品细节背后的原型、模式、成规,以及如何从事物表象看出象征意涵,凡此种种,需要调动记忆的辨认能力和联想能力。因此,有效的阅读者不仅要有历史文化视野,也要对文学各文类的特质、它们的演变脉络、它们带有原点或准则性的经典文本形态,具有超越普通读者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达到这一目标没有速成的路好走。从这个意义上说,慢读——作为一种方式,作为一种阅读能力——将是一辈子的事情。 (摘编自洪子诚《谈谈慢读传统》,《人民日报》2019年1月16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人们很难保持稳定心态,清醒接受大量碎片化资讯,做到慢读。 B. 在量化评价标准之下,从事教学、研究的人要想做到慢读,就必定要舍弃实际利益。 C. 慢读要求不过分执着于预设目标,开放情怀、心智,通过磋商、辩驳、思考和接纳获益。 D. 慢读意味着缓慢和耐心,但并不专指阅读速度,它更注重的是阅读者的心态与方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时势和认识误区两个方面阐述了慢读所面临的障碍。 B. 文章用对比的论证手法,论证了重视文学的历史政治社会维度的阅读与慢读的区别。 C. 文章从文学自身特点出发,论证了慢读作为阅读方式和能力对有效阅读者的重要性。 D. 文章分析了对慢读的错误认识,也阐述了慢读应具备的能力和方法,论证结构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理论和文本细读并不对立,理论工作者只有对每一部作品细致深入地解读,才能成为杰出理论家。 B. 解读作品需调动辨认和联想能力,因此,能超越普通读者深入理解文学特质即为有效的阅读者。 C. 慢读是对专业读者的要求,普通读者不可能成为专业读者,不需要记忆库,自然也不需要慢读。 D. 慢读者以审美、形式为阅读的起点,并不否认历史、政治、社会内容与审美、形式是意义整体。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谈谈慢读传统·洪子诚》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就必定要舍弃实际利益”错误,原文说的是“恐怕得做好舍弃许多实际利益的准备”。“就必定要舍弃实际利益”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表述不准确。结合开头内容“慢读,已有不少学者、批评家一再提出。可是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拿时势说,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大量蜂拥而来的碎片化资讯,如何保持稳定心态,清醒接受,就是个难题”分析,文章开篇提出了论题,但没有提出中心论点。故选A。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对每一部作品细致深入地解读”错误,原文提到的是“对某一文化脉络的经典作品的熟悉,和他们在解读这些作品上的细致和深入”,并不是所有作品。B项,“解读作品需调动辨认和联想能力,因此,能超越普通读者深入理解文学特质即为有效的阅读者”强加因果,且结论不正确。原文为“有效的阅读者不仅要有历史文化视野,也要对文学各文类的特质、它们的演变脉络、它们带有原点或准则性的经典文本形态,具有超越普通读者的深入理解和把握”。C项,“普通读者不可能成为专业读者,不需要记忆库”文中无依据,“自然也不需要慢读”不正确。文中说的是“相较于普通读者,慢读更是对专业读者的要求”。故选D。 |
|
录入时间:2021-03-07 10:25: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