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症危害大 可使身心受累·中国经济网》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改说法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民心理上“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得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支付的需要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摘编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广州日报》2018年9月26日) 材料二: 图一 消费者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频率 图二 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占比 图三 智能手机使用者年龄段分布 (资料来源于“德勤咨询”) 材料三: 近年来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 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完全用手机来打发。这种倾向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 (摘编自《理性看待大学生“手机依赖”》,《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24日) 材料四: “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机依赖症的裹挟之下, 过度使用手机却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睡觉的他们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玩游戏、聊微信、刷微博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影响生理周期,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摘编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 可使身心受累》,中国经济网2018年1月9日)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类手机应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这说明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 B. 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18-34岁的使用者比较多,表明智能手机更多地侵入年轻人的生活,他们可能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 C. 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和重度使用者的比例大致为1:1,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是大致相当的。 D. 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45-50岁的占比较低,结合图一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在分析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说法时用了“甚嚣尘上”这个词,说明这种说法目前比较流行,但是作者对此并不以为然。 B.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图一所展现的内容有一致性,材料二中的图一可以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佐证。 C.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使没有明显的需要,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看手机,这种现象需要警惕。 D. “手机依赖症”这个观点虽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过度使用手机确实会给人们带来危害,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 3. 目前人们对“手机依赖”持有哪几种观点,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手机依赖症危害大 可使身心受累·中国经济网》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D 3. (1)“手机依赖”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理由:时代的变化使手机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目前对“手机依赖症”的定义不准确,标准不明确、不统一。 (2)”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人们过度依赖手机,危害心理、生理健康。理由:会让使用者处在“多任务”状态,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打乱使用者的生物钟,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这说明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C项,“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是大致相当的”错误,该信息曲解文意,根据图二,文中是指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对比,没有年龄的占比问题。D项“结合图一内容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以偏概全,图一是各类手机应用使用频率,不一定是购物、娱乐方面使用较少。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错误,材料一中没涉及到危害,摘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儿》,是为了说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目前人们对手机依赖持有哪几种观点,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材料一“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和材料三中如“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 结合这两点可概括为“手机依赖”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根据材料三中,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 材料四摘编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可使身心受累》,结合这两点可概括为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
|
录入时间:2021-03-07 10:2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