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古代中国的“不争”与“崇让”思想·王大庆》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针对“争”,先秦各主要学派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不争”的思想,在个人层面上,把“不争”看作是一种美德和值得推崇的处世哲学;从社会制度设计角度,如何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当时学者及统治者考虑的问题。

其中,《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道德经》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为遇到冲突时主动退让,不争先,不争强。老子认为,“不争”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的目标,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是最终的目标。

与老子相仿,孔子把“争”视为人们对私利的无度追求,认为它是导致一切冲突、仇恨和社会动乱的祸根。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为此,他提出以“义”制“利”,要求人们不要见“利忘“义”,儒家认为,为了平息或消除对私利的争夺,必须要建立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此作为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对此,荀子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他把社会动乱的根源直指无度和无序的私利之“争”,并开出了以“礼”息“争”的药方,认为“礼”的起源正是为了节制欲望,防止争斗。他所谓的“争则乱,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识,也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韩非子则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还认识到不同时代“争”的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他还指出,人口的增长和耕地与财货的紧张及不足是当今“民争”的主要原因。为此,法家提出了“耕战”的治国理念。

与儒家提倡有等差的仁爱和礼制不同的是,墨家则主张用没有等差的“兼爱”来息“争”。

由此,我们看到,先秦各家学派均把“争”视为对私利的争夺,并认为这样的“争”正是社会冲突与动乱的祸根,只不过在用以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如果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指出了一条相对消极的进取之路,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主张用“仁“义”礼”等较为积极的伦理和道徳手段去制约、消除恶性的“争”所带来的危害,明确提出用积极的美徳——“让”来消解“争”。

对儒家而言,崇“让”就是为了隆“礼”,或者说,“让”德实际上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批评子路说话不谦虚:“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也就是说,治国要讲求“礼让”。孟子进一步阐发了“礼让”的重要性,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可见,在儒家看来,如果没有“让”德,“礼”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了,将会徒有其表。由此,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中,除了“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之外,又加上了“温、良、恭、俭、让”五种君子的美德。

“让”的美德不仅被运用普通人对私利的争夺上,成为缓解乃至于化解这些“小人之争”的工具,还被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层面,在作为统治者为政之重要借鉴的史书《左传》中蕴含着丰富的为国以“让”的思想。如《左传》中,作者记述晋国将领举荐贤能而自身“让位”之后,评论说:“让,礼之主也”,并且进一步指出,“谦让”和“不争”之美德是否盛行,是国家治乱的重要标志和条件。

(摘编自王大庆《古代中国的“不争”与“崇让”思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家普遍认为“不争”其实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其最终目标是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

B. 孔子对“不争”的认识与老子相似,他指出了“争”的危害,提出了以“义”制“利”的解决方法。

C. 荀子对“争”与“息争”的思考更为系统和完备,“争则乱,乱则穷”的思想认识对后世影响深远。

D. 韩非子指出“争”在不同时代必然存在,还揭示了“民争”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国理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争”入笔,接着对“不争”与“崇让”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让”的作用。

B. 文章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强调先秦诸子对“不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差异。

C. 文章大量引用名人语句加以论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不争”与“崇让”的重视。

D. 文章在论证“不争”与“崇让”的重要性时,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展开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从“等差”的角度看,墨家在息“争手段上主张“兼爱”,这与儒家提倡的仁爱和礼制有所不同。

B. “争”的性质就是对私利的争夺,“争”会给社会带来冲突与动乱,先秦各家学派在这两点的认识上一致。

C. 在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方法上,老子的“不争”思想相对消极,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相对积极。

D. 只有具备了“让”德,儒家提倡的“礼”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会名副其实,从而成就君子美德。

下载Word版试题
《古代中国的“不争”与“崇让”思想·王大庆》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道家普遍认为”错误。结合“《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是最终的目标”分析可知,这是老子的观点,不能代表整个道家。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文章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强调先秦诸子对‘不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差异。”错误。结合“《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与老子相仿,……”“儒家认为,为了平息或消除对私利的争夺,必须要建立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此作为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对此,荀子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他所谓的‘争则乱,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识,也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家韩非子则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还认识到不同时代‘争’的特点”“由此,我们看到,先秦各家学派均把‘争’视为对私利的争夺,并认为这样的‘争’正是社会冲突与动乱的祸根,只不过在用以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等分析,它们之间主要是类比,不同点即对比是次要的,注意的是论证“不争”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争”,所以文本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的。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老子的……表的儒家学派则相对积极”错误。结合“如果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指出了一条相对消极的进取之路,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主张用‘仁’‘义’‘礼’等较为积极的伦理和道徳手段去制约、消除恶性的‘争’所带来的危害,明确提出用积极的美徳——‘让’来消解‘争’”分析可知,原文只是说“如果”,所以“老子的……表的儒家学派则相对积极”错误,由某方面的假设变成普遍认知,观点太绝对。故选C。

录入时间:2021-03-08 09: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