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劳动教育实践的认识误区·光明日报》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是指人通过自身艰苦的体力或脑力付出,创造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现实中,劳动教育实践存在着误区,需要认真反思。 第一,学习“劳役化”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 近些年来,劳动教育地位提升,一些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然而,我们在增加劳动体验机会的同时,会发现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就是学生日常进行的学习并不是劳动。这实在值得反思。为什么学校常常将脑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对立起来,过分重视智力发展而导致劳动体验不足?这是因为学习这项脑力劳动被异化、被外化为“劳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道:“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他在劳动中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一旦外在强制停止,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这段论述用来形容今天的学生的学习恰到好处。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科学认识现实,而是追求外在的物质需要。“高考后撕书”正是反映出学生对这一外在强加任务的逃离。 第二,“游戏化”让学生收获不了劳动的兴趣。 与学习成为“劳役”对应的是,逐渐兴起的其他形式的劳动教育呈现“游戏化”趋向。有些学校为吸引学生而开展有趣、精彩的劳动活动。对此,我们需要注意劳动和游戏的区别。劳动是严肃的付出过程,劳动的乐趣在于因自我付出而创造事物的乐趣,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而做游戏虽然天然地能够给儿童带来满足感,但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的兴趣应当表现为“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够作用于大自然,能让植物献出果实,能用工具把木料或金属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因此,我们在劳动教育实践中需要对劳动过程的兴趣加以判断,看其是来源于付出与创造,还是受到诸如游戏化这类其他因素的干扰。 第三,劳动教育停留在体验且忽视日常的自我服务劳动。 目前部分地区学工、学农劳动实践轰轰烈烈展开,依托学农、学工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制度化的劳动体验体系。但是这些活动的持续性值得关注,大多数学校每学期拿出一周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劳动体验,但仅仅停留在每学期一次的体验,活动安排之间缺乏衔接性。更有甚之,有些学校组织学生去荒地拔草,学生将拔草劳动看成一种苦役,这种“有劳无教”的劳动体验加深了学生对体力劳动的排斥。劳动的体验必须完整,带领学生去种麦苗,就要让他们看到麦苗长出茎叶、抽穗、收割的过程,甚至让他们看到麦粒变成食物的过程,这时候产生的愉悦感不仅仅来自于获得外在产品,更是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有劳动,未必有教育”。走出劳动教育实践误区的策略在于必须通过途径多样化来平衡人的不同形式的劳动需求。首先,开设具备衔接性、内容全面的劳动教育课程。其次,转变家长和教育者劳动教育观,使家长和教育者建立劳动教育意识。最后,积极开发创造性劳动形式,促进体力和脑力的结合。学者王绍梁认为当代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观已经从“劳动光荣”转向“劳动幸福”,即从“通过劳动成果从外部获得的一种赞誉”转向“从自身的劳动成果之中获得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和肯定”。因此学校劳动活动的展开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开发具有挑战性,能够将学生的体力和脑力方面的潜能展现出来的创造性劳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9日13版《走出劳动教育实践的认识误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日常进行的学习并非劳动”这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将脑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对立起来。 B. 劳动与游戏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是否有兴趣,而在于这种兴趣是否来源于付出与创造。 C. 有些学校组织学生去荒地拔草,这种缺乏完整体验的劳动本质上是一种“有劳无教”。 D. 只要通过途径多样化来平衡人的不同形式的劳动需求就可以走出劳动教育实践误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列举劳动教育实践存在的误区;结尾再提出应对策略,并对第三条策略重点论述。 B. 作者引用马克思关于工人劳动的论述,列举高考后撕书的事例,论证学习异化为劳役。 C. 作者将学习“劳役化”和劳动“游戏化”进行对比,论证游戏化的劳动实际并非劳动。 D. 近年劳动教育地位提升,一些学校大规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这是本文立论的现实背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学生学习不是为了科学认识现实,而是追求外在的物质需要,那这种缺乏内在驱动的“劳动”必然需要外在的强制才能持续。 B. 很多学校让学生在一段集中的时间里进行劳动体验,之后再无衔接活动,反映出学校作为教育者在劳动教育观念方面的落后。 C. 学生种麦苗,看到麦苗长出茎叶、抽穗收割、麦粒变成食物的过程,因获得外在产品而产生的愉悦感就是“劳动光荣”。 D. 因为当代青少年希望从自身的劳动成果之中获得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和肯定,所以学校要开发具有挑战性的创造性劳动。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走出劳动教育实践的认识误区·光明日报》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 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 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D项,“只要……就”说法错误。原文是“走出劳动教育实践误区的策略在于必须通过途径多样化来平衡人的不同形式的劳动需求”,“必须”强调的是必要条件,而“只要”强调的是充要条件。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作者将学习‘劳役化’和劳动‘游戏化’进行对比”说法错误。从原文中可知,二者都是误区,并非一对一错,不能构成对比。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再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最后根据赋分分值,整理出答案。 C项,“因获得外在产品而产生的愉悦感就是‘劳动光荣’”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学者王绍梁认为当代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观已经从‘劳动光荣’……‘通过劳动成果从外部获得的一种赞誉’”,可见,“劳动光荣”指的是“通过劳动成果从外部获得的一种赞誉”。 故选C。 |
|
录入时间:2021-02-02 11:3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