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互联网式生存》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很多人眼里,“互联网是平的”,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但这只是互联网“理想国”里的单纯想象。《美国科学院院报》日前发布了一篇有关社交网络与个人政治立场的论文。研究者让支持共和党的人连续看一个月有关民主党的正面消息,让支持民主党的人连续看一个月有关共和党的正面消息,但最终的结果是,支持共和党的人更加讨厌民主党,支持民主党的人更加讨厌共和党。这也就是说,社交网络无助于弥合分歧,反而会将分歧扩大。

“人以群分”,这种现实社会中的人性特征和社会机理,在互联网空间,非但没有改变,还变得更加突出。信息的唾手可得和自由流动,并不能消除成见和误解,相反却加固了“预存立场”。在互联网空间,团结和分裂,奇葩式并存,选边站队,变得更加容易。究其原因,在于网民在网络空间容易集群化——或在相似的情境中,或在相近的心态作用之下,或受到趋同的议题影响,网民容易结群,成为一个个“易感群体”。网民一旦聚集起来,形成某一类群体,就会表现出“去个体化”的倾向。所谓“去个体化”,即群体中的情境因素阻碍个人的自我直觉。“去个体化”的个人不再感觉他们自身是独立的个体,也不再监控他们自身的行为。“去个体化”的个休在群体中失去了其自我知觉和个人认同。个体身处群体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被群体劫持了。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支持共和党的人为何会讨厌民主党了。与此同时,社交网络让人集群化,继而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即在最初偏好的方向上,群体倾向于比个体作出更极端的决定。集群后的网民更容易走极端,形成偏激的态度和取向。

政治态度的改变不是不可能,但难度很大,成本甚高。支持民主党的人,在解释信息时,不会因为所接受的信息是反向信息,就会轻易改变预先立场。一个有预存立场的人,在接受信息时,往往是有选择性的,他(她)更易于接受与预存立场和价值框架相吻合的信息。否则,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理论上,在互联网上,信息更易获取、更加多元,有助于腐蚀偏见,让认知更加客观和真实。但事实上,互联网上信息的便捷和多元,反而会强化偏见。何也?一个网民是不会均等地接受正反两方面的信息,网民更易接受与其预存立场接近的信息,而遇到反向的信息,会产生“排异反应”。天长日久,一个人在其偏见的驱动之下,就会产生这样的后果:社交网络让人的视野越来越窄,每天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越容易“抱团”,其成见就容易加固,也越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中的“岛民”就会把自己眼中的世界,误认为整个世界,他们会固执地认为,他们所固守的偏见即是“真理”。因此,“偏见”的互联网式生存,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一大奇观。

(环球时报;作者:张涛甫)

1.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是平的”,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交网络有助于弥合分歧。

B. “人以群分”,这种现实社会中的人性特征和社会机理,在互联网空间变得更加突出。

C. 在相似的情境或心态作用之下,或受趋同议题影响,网民容易团结成一个“易感群体”。

D. 在互联网上,信息更加容易获取也更加多元,这有助于腐蚀偏见,让认知更加客观和真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偏见”的互联网式生存,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一大奇观。

B.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重在提出和分析问题。

C. 本文以讲道理为主,引用《美国科学院院报》相关文章的研究成果来展开论证。

D. 文章论证脉络清楚,南“易感人群”到“去个休化”再到“群体极化”层层深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易感群体”本为医学名词,文中用来借指在相似的情境、心态作用之下,或受趋同议题影响而结成的群体。

B. “去个体化”,即群体中情境因素阻碍个人的自我直觉,使其失去了自身的独立存在个体知觉和个人认同。

C. “群体极化”,即在最初偏好的方向上,群体倾向于比个体作用更极端的决定,集群后的网民更容易走极端。

D. “孤岛”是指在社交网络上,人们越容易“抱团”,成见就越容易加固,个体也就成为信息海洋中孤独的岛屿。

下载Word版试题
《互联网式生存》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社交网络有助于弥合分歧”错误。结合“这也就是说,社交网络无助于弥合分歧,反而会将分歧扩大”分析可知,原文为“社交网络无助于弥合分歧”。C项,“网民容易团结成一个‘易感群体’”错误。结合“或在相似的情境中,或在相近的心态作用之下,或受到趋同的议题影响,网民容易结群,成为一个个‘易感群体’”分析可知,原文为“成为一个个”而非选项的“一个”。D项,“在互联网上……让认知更加客观和真实”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理论上,在互联网上,信息更易获取、更加多元,有助于腐蚀偏见,让认知更加客观和真实”分析可知,原文强调这仅仅是“理论上”,事实上“反而会强化偏见”。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偏见’的互联网式生存,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一大奇观”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偏见’的互联网式生存,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一大奇观”并非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应该是“社交网络无助于弥合分歧,反而会将分歧扩大”。故选A。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孤岛’是指在社交网络上……个体也就成为信息海洋中孤独的岛屿”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社交网络上,人们越容易‘抱团’,其成见就容易加固,也越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们所固守的偏见即是‘真理’”分析可知,原文中“孤岛”是指因偏见和预存立场,而排斥与己意见相左和立场相反的信息,从而形成信息的“孤岛”。故选D。

录入时间:2021-03-09 09: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