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曾用“熟人社会”剖析文化现象,至今仍能以之一观。熟人社会强调“亲如一家”,如今某些公司也鼓励同事之间互称家人。这来自一种思维惯性:“家人”之间就要不分彼此,不讲界限,尤其是不言利益。其实,真正的熟人社会也讲究权利义务对等,只不过较为复杂隐微。 “人情往来”源于人际互动和资源交换的需要。社会中总要有一定的分工协作,一个人不可能做所有必需之事,有的人做这个,有的人做那个,互相之间就需要有交换。交换需等价,要有来有往。与陌生人组成的社会相比,熟人社会的等价交换更为全面和灵活。你给我帮忙出了力气,我可以给你的小孩辅导功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显人情味。基于对他人的充分了解,有些交换还会考虑到双方的整体情况,家贫的人即便贡献微薄也是一份厚谊。这种灵活度也体现在往来取予的时间跨度,对长相厮守的人来说,君子报恩十年不晚,父债子还也很正常。 一般说熟人社会“人情复杂”,主要指其表面常常模糊,内里清楚明了。陌生人社会倾向于用金钱价值作为交换的中介——不一定每次都付现钱,但会自动地折算为金钱价值。在熟人社会,人就要摆摆手,说一句“咱俩谁跟谁”,忌讳提“算账”。一旦把以前的人情债都算清楚还明白,就意味着不再来往,一刀两断,谁愿意这样呢?但这并不意味着人际交往真的可以模糊界限。“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说法,不仅体现着对等原则,甚至还包含了利息的考虑。如果一个人只接受别人帮忙,自己丝毫不考虑回报,或者回报总是不对等,时间长了就会变成孤家寡人,别人避之不及。既懂分寸又说话好听的,被誉为“会做人”。 既然都遵循等价原则,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在城市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倾向于找陌生人来做事。先不提虚伪世故耗人心神,更有换算标准不一致的难题。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人际交往范围十分有限,经常来往互助的人基本处于同一阶层和同一习俗中。直到三十年前,城市里人要搬家,基本还都是请朋友、同事、老同学等熟人帮忙。忙完了请大家去饭馆“撮一顿”,顺便庆贺了乔迁之喜。如今在大城市里,人们搬家多会去找专业团队,不再求助朋友。这反映着家庭边界的意识更强,更因“人情”已不好估量。同样一个周末,有人闲着无事,有人要加班,加班费也高低不等,有人还要挤出时间陪伴家人。对一天时间消耗的估价已经无法用一套接近的标准来衡量,“人情债”变得更不清楚,也就无法操作。加之人的流动性加大,更少有长相厮守的关系,多次博弈的链条太脆弱,经不起人情债的考验。 怀念熟人社会的人感叹“如今人与人的距离远了”,古人也常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同一现实还有另一面:人的生活变得更富裕,更多样,也更复杂,以前人情往来的作风已不敷用。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助的需求没有变,只是转变了形式。当大家都心累了,这个阶段迟早会过去。认清这个趋势,我们大可以卸下被动裹挟、逶迤客套的负担,让人际交往更简洁。正是人际关系的松弛、简洁和包容,让许多年轻人向往大城市——即便过高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他们叫苦不迭,真正的希望不在“逃离家乡”,而是大城市之外的社会交往也变得更有边界和有弹性。 事实上,那些人生中最重要的方面,比如亲情、爱情、友谊、美感、信仰……都不能用尺寸刻度去衡量计较。一朝能把利益考虑与亲情友谊分开,我们的情感、体验才会更加纯粹,我们的心灵也才能从计较和虚伪中解脱出来。 (摘编自《社会科学报•<年节时看“人情往来”之变>》) 1.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费孝通曾用“熟人社会”剖析文化现象,他的这种认识和方法至今仍有价值。 B. 人际互动和资源交换的需要,必然催生出熟人社会“人情往来”的等价交换。 C. 熟人社会的等价交换更为全面和灵活,富有人情味,不像冷冰冰的陌生人社会。 D. 陌生人社会只用金钱价值作为交换的中介,换算简单了人与人的距离也远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例举某些公司鼓励同事之间互称家人,是为了证明其对熟人社会的误解。 B. 除了摆事实讲道理外,文章还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引用等多种论证手法。 C. 熟人社会为中心论点,陌生人社会为分论点,正反对比地论证了其本质区别。 D. 语言平实中见幽默,例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还包含了利息的考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正的熟人社会也讲究权利义务对等,这与陌生人的社会并无本质的不同。 B. 基本处于同一阶层、习俗中而又长相厮守,造就了熟人社会的全面和灵活。 C. 熟人社会松弛的原因是人生活变得更富裕,更多样,更复杂和人的流动性加大。 D. 无论熟人社会还是陌生人社会,人生最重要的方面都不能用利益去衡量计较。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社会科学报•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选项曲解文意,“他的这种认识和方法至今仍有价值。”错误,根据原文“费孝通曾用‘熟人社会’剖析文化现象,至今仍能以之一观”可知,是“至今仍能以之一观”,而不是“至今仍有价值”。B选项篡改文意,“必然催生出熟人社会‘人情往来’的等价交换。”错误,根据原文“有些交换还会考虑到双方的整体情况,家贫的人即便贡献微薄也是一份厚谊”可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等价交换”。D选项篡改文意,“陌生人社会只用金钱价值作为交换的中介”错误,根据原文“陌生人社会倾向于用金钱价值作为交换的中介——不一定每次都付现钱”可知,是“倾向于”用金钱价值,而不是“只用”。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选项“是为了证明其对熟人社会的误解”错误,由原文“熟人社会强调‘亲如一家’,如今某些公司也鼓励同事之间互称家人。”可知,文中例举某些公司鼓励同事之间互称家人,是为了证明“熟人社会强调‘亲如一家’”。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选项强加因果,“基本处于同一阶层、习俗中而又长相厮守”不是“造就了熟人社会的全面和灵活”的原因。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
|
录入时间:2021-03-09 09: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