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规·汪曾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规 汪曾祺 西南联大新校舍对面是“北院”。文学院的学生走过北院,将出侧门时,往往都要停一下:路边开着一大片剑兰! 这片剑兰开得真好!花很大,比普通剑兰要大一倍。什么颜色的都有。可这些花谁也不能碰。这是化学系主任高崇礼种的。高教授是个严格方正、不讲情面的人。他除了科学,没有任何娱乐嗜好。可他爱种花,只种一种:剑兰。 大家都知道:他的花绝不送人。现在他的花更碰不得,是要卖钱的!这样,高教授的生活就提高了不少。他家的饭桌上常见荤腥。高教授家汽锅鸡的香味时常飘入教授宿舍的左邻右舍。哪位说:教授卖花,未免欠雅。那是您不知道抗战期间,大后方的教授穷苦到什么程度!中文系主任,当代散文大师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他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粗毛氆氇一口钟穿在身上御寒。有些著作等身的教授,因家累过重,只能到中学去兼课。高教授卖花,皆无非议。 大家对这片剑兰增加了一层新的看法,更不敢碰这些花了。只有一个人可以走进他的花圃,蔡德惠。他一毕业,就当了生物系助教,坐办公室。生物系办公室和化学系办公室门对门。他俩朝夕见面,关系很好。 蔡德惠是个非常用功的学生。生活上很刻苦,联大四年,没有在外面兼过一天差。联大学生的家大都在沦陷区。教育部每月发一点生活费。大部分学生在外面找个职业,对付着过日子。像蔡德惠这样没兼过一天差的,极少。 联大男生大多数不衫不履,邋里邋遢。蔡德惠的衣服倒是一直比较干净整齐的。他四五年来没有添置过什么衣服,——除了鞋袜。他的衣服都自己洗,换洗得很勤。后来一些同学在回忆起蔡德惠时,总是想到蔡德惠在新校舍井边洗衣裳,见熟同学走过就微微一笑。衬衫的肩头穿破了,缝好了依然是件完整的衬衫。 蔡德惠在中学时就立志学生物。他对植物学尤其感兴趣。到了大三,对植物分类学着了迷。植物分类学在许多人看来是门很枯燥的学问。蔡德惠觉得乐在其中。有人问他:“你干吗搞这么一门干巴巴的学问?”蔡德惠说:“干巴巴的?——不,这是一门很美的科学!”他是生物系的高材生。系里就决定让他留校。 高教授对蔡德惠很有好感。蔡德惠选读过高教授的普通化学。蔡德惠的成绩很好,高教授还记得。但真正使高教授对他产生较深印象,是在他当了助教后。每天高教授来剪花时候(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还在高卧),发现他已坐在窗前低头看书,做卡片。虽然在学问上隔着行,高教授无从了解蔡德惠在植物学方面的造诣,但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是会有出息的,是个真正做学问的人。高教授也听生物系主任和几位生物系教授谈起过蔡德惠,都认为将来可望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每天高教授和蔡德惠点头招呼,眼睛里所流露的,就不只是亲切,甚至可以说是敬佩。 高教授破例地邀请蔡德惠去看看他的剑兰。蔡德惠当然很喜欢这些异国名花。他时常担一担水来,帮高教授浇浇花;用一个小薅锄松松土;用烟叶泡了水除治剑兰的腻虫。 蔡德惠简直是钉在办公室里了,他很少出去走走,但并不孤癖。他的杭高老同学会到他的办公室来坐坐。同住一屋的外系同学,也有时来。有人问他要两片木蝴蝶标本夹在书里当书签,他会欣然奉送。 在蔡德惠那里坐了一会的同学,出门时总要看一眼门外朝南院墙上的一个奇怪东西——日规。蔡德惠自己做的。他找一点石灰,跟瓦匠师傅借一个抿子,在墙上抹出一个规整的长方形,长方形的正中,垂直着钉进一根竹筷子。筷子的影子落在雪白的石灰块上,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蔡德惠做了这样一个古朴的日规,一半是为了看时间,一半也是为了好玩,增加点生活情趣。蔡德惠不是那种把自己的决心公开表现给人看的人。不过凡熟悉蔡德惠的人,总觉得这个现代古物和一个心如古井的青年学者,倒是十分相称的。人们在想起蔡德惠时,总会很自然地想起这个日规。 蔡德惠病了。不久,死了。死于肺结核。他的身体原来就比较孱弱。 生物系的教授和同学都非常惋惜。 高教授听说蔡德惠死了,心里很难受。这天是星期六。吃晚饭了,高教授一点胃口都没有。高太太把汽锅鸡端上桌,汽锅盖噗噗地响,汽锅鸡里加了宣威火腿,喷香!高崇礼忽然想起:蔡德惠要是每天喝一碗鸡汤,他也许不会死!这一天晚上的汽锅鸡他一块也没有吃。 蔡德惠死了,生物系暂时还没有新的助教递补上来,生物系主任难得到系里来看看,生物系办公室的门窗常常关锁着。 蔡德惠手制的日规上的竹筷的影子每天仍旧在慢慢地移动着。 (有删节)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结尾一段照应题目,呼应前文“日规”情节,且传达出斯人已逝、精神尚存的意蕴。 B. 文中两处写到高教授家汽锅鸡的“香”味。第一次重在写教授“卖花”后家里生活得以改善,香气里有种暂时摆脱困窘的喜悦;第二次重在引出高教授对蔡德惠死的悲痛与愧疚。 C. 原文中用了较多篇幅写联大师生生活窘迫,为了生计大都挤时间去兼职。这样写的主要是用来证明高教授“卖花”无可非议。 D. 作者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高崇礼教授对蔡德惠因贫困而死有种“斯人也有斯疾也”的痛心,同时也表现出他的自责,觉得自己未能尽力帮助蔡德惠。 2. 概括蔡德惠这一形象特点,并指出其命运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3. 小说中的“剑兰”,作者落笔很不一般,请指出这样写“剑兰”的作用。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日规·汪曾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①热爱生活,俭朴却有情趣;②酷爱学问,乐在其中;③真诚友善,行事低调。④结局令人反思。真正的学问家耐得住寂寞,却扛不住清贫;自身要学会调节,社会应给予关注。 3. ①由“养”到“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展现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处 境。②引出高教授,又引出蔡德惠,教授“养花”与蔡德惠“做日规”形成情节上相映照,使结构更为严谨。③“花”既是高、蔡师生情谊的纽带,又表现了人物共同的生活情趣。④“花”是高教授处理困境的一种凭借,也精神生活的一种符号,是美好的象征,更是才德的化身。高教授以“花”的平衡贫困的方式与蔡德惠坚守清贫,结果形成的反差,引人思考,深化了主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到人物、情节、写法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题C项,解读不全面,除了用来证明高教授“卖花”无可非议,也是对故事发生背景式的铺垫,还突出了蔡德惠的勤奋好学、对学问酷爱的程度,给读者提出生活困境两种选择的思考。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及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要仔细划出这些描写,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提出个性化见解时要联系实际,但不可脱离文本。生活贫困,俭朴,安于清贫爱整洁,自己洗衣补衣服,侍弄花草,做日规,可概括出“热爱生活,俭朴却有情趣”。喜欢植物分类学枯燥,认为很美;没有兼过一天的差;大部分学生还在高卧,他已在窗前低头看书做卡片,像钉在办公室。可概括出“酷爱学问,乐在其中”。水井洗衣与同学微笑,同学来玩喜欢标本就送给他;到高教授处看花给花浇水、松土、打药;不把自己的决心说出去,可概括出“真诚友善,行事低调”。结局令人反思。通过蔡德惠与高教授的对比,真正的学问家需要协调生活与工作学问的关系,社会也应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对颜回蔡德惠式的学者,特别是对还未取得成就、经济负担重的青年学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从而得出结论:真正的学问家耐得住寂寞,却扛不住清贫;自身要学会调节,社会应给予关注。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某个物象、某个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结构情节、环境、主旨等多角度思考。环境方面:由“养”到“卖”,交代故事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引出抗战时期联大师生所处的艰难生活,明确了小说的社会环境要素。情节方面:写高教授“养花”“卖花”,允许他人“看花”,进而引出蔡德惠来,推动情节发展;高教授“养花”与蔡德惠“做日规”形成情节上相映照,使结构更为严谨。人物方面:表现了人物共同的生活情趣,并在赏花中加深情感,高教授爱花,更爱才、惜才,蔡德惠爱花,也真诚友善。突出他们有生活情调,就是生活艰苦,也能创造出情趣,这是他们热爱生活的表现。从蔡德惠身上可以看到高雅与简朴是可以统一的。主旨方面:④“养花”是高教授高雅的生活情调,“卖花”是他应对生活困境的手段,“花”是高教授 处理困境的一种凭借,也精神生活的一种符号,是美好的象征,更是才德的化身。这正好与蔡德惠坚守学问、因病而逝形成了对照,引人思考,知识分子精神的富有与生活的清贫构成了强烈反差,面对窘迫的生计该不该妥协,深化主题。花可以陶冶情操,特定的环境也可以把它转化为物质财富,但恶劣困境下花会被摧残、剪割而凋零。深化了主题。 |
|
录入时间:2021-03-09 09:2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