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水墨文字·冯骥才》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墨文字

冯骥才

①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②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

③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④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⑤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在画家眼里树枝全是线条;在文人眼里,树枝无不带着情感。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凋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缘何动笔。

⑥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⑦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象全然不同。作品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却充满快感,其乐无穷。这快感包括抒发、宣泄、发现、深化与升华。

⑧绘画比起文学更多变数。因为,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它在控制之中显露光彩,在控制之外却会现出神奇。在笔锋扫过的地方,本应该浮现出一片沉睡在晨雾中的远滩,可是感觉上却像阳光下摇曳的亮闪闪的荻花,或是一抹在空中散步的闲云?有时笔中的水墨过多过浓,天上的云向下流散,压向大地山川,慢慢地将山顶峰尖黑压压地吞没。它叫我感受到,这是天空对大地惊人的爱!但在动笔之前,并无如此的想象。到底是什么,把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唤起与激发?

⑨是绘画的偶然性。然而,绘画的偶然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就像写作中那些想象的明灭,都是一种偶然。感受这种偶然是人们的心灵。将这种偶然变为必然的,是大家敏感又敏锐的心灵。

⑩因为我们是写作人,我们有着过于敏感的内心。人们的心还积攒着庞杂无穷的人生感受。无意中的记忆远远多于有意的记忆,深藏心中人生的积累永远大于写在稿纸上的有限的素材。但这些记忆无形地拥满心中,日积月累,重重叠叠,谁知道哪一片意外形态的水墨,会勾出一串曾经牵肠挂肚的昨天?

⑪ 然而,一旦我们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偶然,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

1. 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文章题目“水墨文字”的作用?

2. 文中作者指出“绘画”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3. 请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表达特色。

1. 探究文章第⑪节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下载Word版试题
《水墨文字·冯骥才》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①诗意之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水墨代指绘画,文字代指写作,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③暗示文章中两者关系:绘画如写作一样,有变化性和偶然性;④暗示文章的行文思路:从水墨写到文字。   

2. ①自然性:借用最自然的事物表达人为内涵;②抒情性:是画家作画时的心迹③变化性:绘画作品完成后与最初想象不同;④偶然性,绘画的偶然与心灵碰撞,才能成就永恒。   

3. ①比喻、比拟,;②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语言富有韵味;③表现出画家心情不同,线条不同,画中的线条是画家作画时的心迹。   

1. 对于绘画艺术来讲,捕捉到曾经的庞杂无穷的人生感受、无意的记忆和深藏心中的人生积累这些为人们心灵所感受的偶然,使其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抓住不放,抓住不放,就会将瞬间化为永恒。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标题内涵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关注标题本身的意义和艺术特点,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一般从五个角度入手:①交代主要内容,即标题含义;②揭示(或暗示)主旨,看标题与中心的关系;③点明线索,看行文思路;④设置悬念,看标题的表达效果;⑤直接表达的感情,看与内容的联系。探究文章题目“水墨文字”的作用,首先要明白水墨文字的含义。从文中看,水墨文字的含义有二。一是水墨指绘画,文字指文学,作者说“绘画如同文学一样”,是讲绘画和文学都是创作者内心积淀的人生感受的释放方式。二是水墨像文字,水墨和文字是相似的艺术工具,从这个角度看,题目的作用是点明了文章要谈文字和绘画的关系,这关系到主旨表达。从内容上看,题目的作用是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中心内容。然后再从行文结构和表达效果上去考虑其作用。作者先写水墨,再写到文字,题目暗示了行文思路;从表达效果上看,初次展示了诗意之美,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找到与要求相关的信息区间,从分析关键语句入手,提炼归纳要点。文中作者指出“绘画”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简要概括即可。如由第②段“绘画。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可知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具有自然性。如由第③段“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可知绘画是作家的心迹,具有抒情性特点。如由第⑦段“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象全然不同”,“充满快感,其乐无穷。这快感包括抒发、宣泄、发现、深化与升华”,可知,绘画具有变化性。再如由第⑧段“绘画比起文学更多变数。因为,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可知,绘画还具有偶然性。联系第⑪ 段看,偶然也可能会化为永恒。作答时,先概括特点,再举证分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立足文本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艺术特色,要先弄清写了什么内容,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用了什么手法,看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效果要从修辞、描写角度和作者情感三方面考虑。从内容上看,第④段是承接上文“绘画具有抒情性特征,线条是作家作画时的心迹”这个内容来做具体分析的。从内容上看,写“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是说心态不一样,心情也不一样,表现了画家心情不同,线条不同,画中的线条是画家作画时的心迹。从手法上看,“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作者在此用了描写手法,兼具比拟和比喻修辞。如写“线”用了“缠绵”“发狂”两个词,“缠绵”“发狂”是指人的情态,用以写“线”,这是比拟, 把线条写得具有了人的情态特点,形象可感,突出了线条对情感的抒发作用。“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用的比喻。“心静如水”,用比喻说明心像水面般平静;把笔尖描绘出线,连用两个比喻,一个比作蚕吐丝,一个比作短笛里流出的清幽的音色。“笔”若“蚕”,“线”是“丝”;“笔”若“短笛”,“线”是“清幽的音色”,这两个比喻,一个用“形”突出了动态感,一个把“线”的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化有形为无形,引发想象,都增强了描写的具体感和生动性;另外,第④段,开头“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都是四字短语表意,用的是整句;后面“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这些句子长短错落,作者用的是散句,前面整句,后面散句,整个段落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语言富有韵味,强化了前文所说的“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语意,表明了作者的认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章全局有整体把握,注意联系语境,在具体语境中,考察、分析、推断关键词词义,注意表层义和深层含义,进而领会句子丰富的内涵。“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这里的艺术指的是绘画艺术。“瞬间”,是指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偶然。文中讲,“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偶然”是什么?为什么让绘画抓住偶然不放?从前文看,“庞杂无穷的人生感受”“无意中的记忆”“深藏心中人生的积累”都可成为“偶然”而为人们心灵所感受。“绘画的偶然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的目的就是要将其化为“永恒”。解释整个句子,要把关键词语的解释融进句子里,把意思讲清楚。

录入时间:2021-03-09 10: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