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民的命运·【波兰】姆罗热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公民的命运 【波兰】姆罗热克① 让我们开门见山吧。这个故事发生在本国遥远偏僻的地区,那里的天气跟首都的天气一样。寒来暑往,刮风下雨,阳光普照,与大城市没有什么两样。从气候特点来看,你分辨不出两者有何不同。但是,令人吃惊、甚至恐惧的是权威人物的首创精神。他们为了了解本地天气状况,决定在这遥远的地方建造一所气象台。这不是件什么了不起的事,不过是划出一小块矩形地盘,四周用白色栅栏围起,中间有一个仪器箱,架在细长的支腿上。 挨着气象台是干事的房屋,他的工作除了照看仪器外,还包括书写天气状况的准确报告,这样,假如有人询问情况,权威手头就有了必要的信息,不至于茫然不知所答。 干事是一个非常尽心尽职的年轻人。他写的报告清楚简洁,并且一直准确可信。假如有雨,他会尽可能从每一角度记述雨情:几时下雨,雨量多少,时间多少……否则他不会罢休。假如阳光明媚,他也会不遗余力准确无误地给予记述,是一就说一,是二就说二。他懂得全国上下都在勤奋工作,创造财富为他发放工资,所以他感到自己必须专心工作。他永远也不会无所事事,因为在这个地区,天气总是变化无常。 临近夏末时,暴风雨频繁起来,又是刮风,又是下雨,他翔实地记述下来,把报告交往上级办公室。暴风雨还是接踵而来。 一天,一位年老而经验丰富的同事拜访他,这位同事目睹了他的工作情况,临走前随口说:“朋友,我觉得你报告的调子是否有点低?” “此话怎讲?”干事感到惊奇,“你可以亲眼看一看,是在下倾盆大雨嘛。”“不错,是在下雨。当然,谁都能看见。但你应该明白,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处理这个问题,不是吗?要采取科学态度。请注意,这不关我的事,我只是出于友谊才提醒你。”这位老气象学家穿上胶鞋走了,一边走,一边直摇头。年轻的干事独自留在那里,继续写他的报告。他有些焦虑地凝视着天空,接着又写了起来。大约就在这时,他出乎预料地接到了上面权威的传唤。虽不是最高权威,可仍然是一个权威人物。他带着把伞进城了。权威在一所漂亮的房间里接待了他。雨点打在屋顶上,滴答作响。“我们之所以召你来,”权威声明说,“是因为我们对你报告的片面性感到惊奇。这段时间,你报告的调子太悲观。丰收在望,而你却喋喋不休地报告雨情。你不明白自己工作的性质吗?”“可是在下雨嘛……”干事说。“别找借口。”权威面有愠色,拳头砰的一声落在桌上的一叠纸上,“这儿有你最近所有的报告,你不能否认。你工作干得不错,可优柔寡断。我要你明白,我们不会容忍任何失败主义情绪。”会见后,干事把伞合起来,夹在胳膊下,回到了气象台。这一举动意愿虽好,但他终因遍身被雨淋透,得了感冒,不得不卧床休息。不过,他不承认这是因雨所致。 翌日,天气好转。他喜出望外,立刻写下了报告:“雨停了,必须承认,下得并不太大,只是断断续续下了几点。看现在,阳光多么灿烂!”确实,太阳驱散了乌云;天气渐渐暖和过来,大地冒着蒸气。干事一边欢快地低声哼着曲子,一边忙着自己的工作。下午,一阵冷风吹过,乌云又开始聚集。他走进屋,生怕患上流感。下一份报告又该写了,他写道:“太阳运行如故。哥白尼早已证明,日落只是表面现象。它实际上总是光芒四射;只是……” 写到这儿,他突然停笔,感到非常不畅快。当第一道闪电划过天空时,他摆脱了机会主义想法,只写道:“17点,雷雨。” 第二天,又是一场暴风雨。他作了报告。第三天,虽没有暴风雨,可下了场冰雹。他又作了报告。他浑身洋溢着一种心安理得,甚至是心满意足的奇怪感觉。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邮递员又给他送来传唤令时为止。这次传唤令是从“中央权威”那里发出的。 他从首都返回后,心里再没有什么疑虑了。连续几天来,他的报告都是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偶尔还响彻着辩证的论调。例如:“虽然短期偶然出现的阵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灾,但是什么也摧不垮工程兵和救援分队的战斗精神。” 随后的报告描述了风和日丽的天气。有些甚至是用韵文写成的。然而,大约两个月以后,他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一定会使权威百思不得其解。报告说:“该死的暴雨。”下面是用铅笔潦草地写着这样的话:“村里寡妇生下的男婴发育良好,尽管人们都认为他活不长。” 一项调查表明,他是喝得醉醺醺之后写这份报告的,买酒的钱是他变卖气象仪器换来的。自那以后,什么也妨碍不了本地区阳光明媚的天气了。他在绕着田野行走时被闪电击死,当时手里还拿着一只卢尔德神钟②,他企图把乌云驱散。他基本上还是个诚实之人。 【注】①姆罗热克,波兰当代荒诞派文学代表作家。②卢尔德神钟,一种宗教祈请的器具。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荒诞小说,作者在相对平淡的文字表述中,利用荒诞的手法表现了扭曲的人和事,深刻地表现了批判之意。 B. 小说中,老气象学家目睹了干事的工作情况后“一边走,一边直摇头”,说明干事工作呆板教条,不能讨权威欢心。 C. “权威面有愠色,拳头砰的一声落在桌上的一叠纸上”,说明权威对干事长期以来的“失败主义情绪”的报告已忍无可忍。 D. 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呈现出人物曲折微妙的内心。 2. 请结合两次被权威召见的经过,简要分析干事的心理变化过程。 3. 有人认为,小说在倒数第二段处收尾会更好。你认为哪一种结尾好,请谈谈理由。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一个公民的命运·【波兰】姆罗热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第一次:①对于上面权威的传唤感到出乎预料;②因受到权威批评而内心震荡、焦虑;③回去后,因尝试写虚假报告而不畅快;④因如实报告天气情况而心安理得,心满意足;第二次:①被召见后,心中无疑虑,决心写虚假报告;②因说假话内心煎熬,最终精神崩溃。 3. 本文结尾好,理由是:①人物形象上,更为鲜明突出。作者用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描写了干事企图驱散乌云,手拿卢尔德神钟绕田野行走被闪电击死的场景,更有力地凸显了他捍卫良知的意志和勇气。②情节上,内容又生曲折,使小说情节更加摇曳多姿。③主旨上,干事的死这个结局,及“什么也妨碍不了本地区阳光明媚的天气了”的陈述,对权威丑恶行为的讽刺和嘲弄,更加意味深长,对主题的彰显更为有力。④表达效果上,更荒诞,讽刺意味更强。 倒数第二段结尾好,理由是:①人物形象上,干事从最初“非常尽心尽职”“专心工作”,到结尾处喝得醉醺醺写报告,变卖气象仪器买酒,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②主旨上,饱含着无尽的讽刺,凸显小说主旨。③情节上,倒数第二段做结尾已经比较完整。④表达效果上,采用留白式结局,未交代干事最终的命运,让读者根据社会状况和人物性格进行推想,留有想象空间,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B项,“干事工作呆板教条”理解不当。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人物形象。这道题要求结合两次被权威召见的经过,简要分析干事的心理变化过程。对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要结合人物的神情举止。第一次,“他出乎预料地接到了上面权威的传唤。”开始他对上面权威的传唤他感到出乎预料。见面时,权威说:“你报告的调子太悲观。丰收在望,而你却喋喋不休地报告雨情。”权威面有愠色,拳头砰的一声落在桌上的一叠纸上,“这儿有你最近所有的报告,你不能否认。你工作干得不错,可优柔寡断。我要你明白,我们不会容忍任何失败主义情绪。”“干事把伞合起来,夹在胳膊下,回到了气象台。这一举动意愿虽好,但他终因遍身被雨淋透,得了感冒”。通过一番对话。他受到权威批评,内心震荡、焦虑。回去后,干事这样写报告“雨停了,必须承认,下得并不太大,只是断断续续下了几点。看现在,阳光多么灿烂!”“太阳运行如故。哥白尼早已证明,日落只是表面现象。它实际上总是光芒四射;只是……”,“写到这儿,他突然停笔,感到非常不畅快。”这就表明干事因尝试写虚假报告,内心不畅快。当第一道闪电划过天空时,他摆脱了机会主义想法,只写道:“17点,雷雨。”第二天,又是一场暴风雨。他作了报告。第三天,虽没有暴风雨,可下了场冰雹。他又作了报告。他浑身洋溢着一种心安理得,甚至是心满意足的奇怪感觉。这是因为干事因自己能如实报告天气情况而心安理得,心满意足。第二次,“他从首都返回后,心里再没有什么疑虑了。连续几天来,他的报告都是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偶尔还响彻着辩证的论调。例如:‘虽然短期偶然出现的阵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灾,但是什么也摧不垮工程兵和救援分队的战斗精神。’”“随后的报告描述了风和日丽的天气。有些甚至是用韵文写成的。”干事被召见后,心中无疑虑,决心写虚假报告。“大约两个月以后,他写了一份报告,……报告说:‘该死的暴雨。’”面是用铅笔潦草地写着这样的话:‘村里寡妇生下的男婴发育良好,尽管人们都认为他活不长。’一项调查表明,他是喝得醉醺醺之后写这份报告的,买酒的钱是他变卖气象仪器换来的。自那以后,什么也妨碍不了本地区阳光明媚的天气了。他在绕着田野行走时被闪电击死,当时手里还拿着一只卢尔德神钟,他企图把乌云驱散。”最后,他因说假话内心煎熬,最终精神崩溃。这道题是两个小问,要分开来回答。如:第一次:出乎预料——内心震荡、焦虑——不畅快——心安理得,心满意足。第二次:心无疑虑,决心写虚假报告——内心煎熬,最终精神崩溃。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构,概括小说主题。这道题要求考生个性化分析结尾的好处。首先要了解首先要了解小说的结尾方式,因为不同方式的结尾,其作用是不同的。小说不同方式的结尾有:①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使故事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留下空白,让读者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③补叙式。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使人物形象更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解开悬念、揭示主题。⑤悲剧式。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深化主题,引人思考。⑥大团圆式。凸显美好人性,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见仁见智。但是在回答该题时,先要判断本文结尾或倒数第二段结尾各属于哪一种结尾形式,然后再明确自己的表态:认为本文结尾好,或者认为倒数第二段结尾好。但是不管是哪种认为,接着都要说出自己这样看法的理由。在分析理由时,要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的安排、主题的设置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如认为倒数第二段结尾好,理由是:人物形象上,干事从最初“非常尽心尽职”“专心工作”,到结尾处喝得醉醺醺写报告,变卖气象仪器买酒,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主旨上,饱含着无尽的讽刺,凸显小说主旨。情节上,倒数第二段做结尾已经比较完整。表达效果上,采用留白式结局,未交代干事最终的命运,让读者根据社会状况和人物性格进行推想,留有想象空间,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
|
录入时间:2021-03-09 10: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