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老戏台·李亚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戏台

李亚强

夜戏散了,戏台下的吵闹声逐渐归于死寂。卸了妆的演员坐在连锅炕边大声喧哗,一边喝酒一边对着戏词,炉火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墙壁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道具戏服,像一个个站立着的人,窥视着后台的每一个人。我兀自游走,穿上龙袍,端坐在这些人身边,像戏里的人,也像戏外的人。

多少年后,在梦里出现这样一幕,我的心依然感到震颤,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我从梦里一下被揪起,端坐在暗夜里。 

那时候,庙很旧,里面供着三圣母,只有一个朱砂写就的牌位立在供桌上。没有泥塑像,这座土庙也是附近十里八乡村人的心灵寄托,求神告庙都少不得来这里烧一炷香。 

那时候,土木结构的戏台也很旧,下雨的时候经常漏雨,戏台顶上的瓦片一年比一年少,村里人都在张罗着推倒老戏台再重建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戏台,但是一次次被搁浅。看戏的人少了,求神告庙的人多了,小小的土庙被翻新成了砖瓦结构的新庙,庙里的三圣母也有了具体的泥塑像,每年正月初一凌晨,村里人都要争着来这里烧一柱头香。 

戏台就在土庙正对面不足20米的地方,一条原本直行的道路,到这里突然打了弯,就因为戏台的存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人都要组织一场盛大的秦腔演出,名叫给神唱戏,小时候想不明白,神为什么那么爱看戏?长大了才知道,名义上是给神唱戏,实际上是给人唱戏。其实戏之于乡亲们,只是一种载体罢了,真正懂戏看戏的人微乎极微。很多人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农闲后的寂寞,所以大戏开场了,台下却是三三两两拉家常的。戏充当的是媒介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场地,也正是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维系着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纯朴感情。 

一年农事的结束在年关,一年农事的开始是在二月初二。在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的早年间,唱戏基本是除了社火以外唯一的娱乐形式。小时候,村里还有一支剧团,平时大家都埋身在黄土地里,是灰头土脸的张三、李四、王五,当二月初二临近的时候,这些人从黄土地抽身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穿上华丽的戏服,成了杨宗保、成了朱春登、成了秦香莲,成了人们不认识的人。 

父亲曾经也是村里的一名秦腔演员,家里堆放着厚厚的戏本。那时候农村青年没有外流一说,一些喜欢唱戏的青年聚集在一起,组建了村剧团,最鼎盛的时候,甚至比县剧团还要辉煌,除了在本村演,还被邀请到其他村演。 

后来,村里人知道新疆有煤矿、棉花,年轻人组队外流。父亲也放下了戏本,跟着村里的青年去了煤矿,日子过得比戏还苦,谁还去唱戏?村剧团散了,每年二月初二的大戏难以为继,给神唱戏成了一种应付,有时候请几个人的皮影剧团来糊弄,有时候请几个县秦剧团的演员跟原来村剧团的演员混合着唱。再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手里有钱了,直接请外地的秦剧团来唱戏。 

娘说,今年村里请了宁夏吴忠的秦剧团,二月初二唱夜戏的时候,戏台上的电路烧了,唱了一半的戏突然中断了,半个小时后,看戏的人已经走了一半。电路再次接通,一折戏又从头开始唱。又过不到半个小时,电路再次烧断,此时台下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无奈的演员又从头开始唱这折戏。都说给神唱戏呢,三圣母庙就在对面呢,唱戏中断两次,连神也管不了了。娘在电话里这样感慨。 

那晚,我在梦里看见,屹立了40多年的老戏台塌了,烟雾弥漫里,我看到那些村剧团的演员,一个个身着戏袍,如皮影一般在台下张望。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7年10期,有删减)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无形的情感化为具体可知的长剑,形象地写出了恐惧带来的影响。

B. 文中加点的“埋身”“抽身”两个词用得极其巧妙,形成了村民在土里辛苦劳作与农闲时期唱戏自娱自乐的反差,突出唱戏之于村民的重要意义。

C. 今年村里唱二月二戏时,几次断电修不好,人已走光,娘说“连神也管不了了”。这一情节表现了人们敬神的心已渐渐变淡,这让娘很痛苦无奈。

D. “那时候”村里人在老戏台上安排⑰唱戏,表面上是敬神,其实更多的是村民的一种文化娱乐,情感交流,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承了传统农村文化的作用。

2. 这篇文章以梦境开始又以梦境结束,有何作用?

3. 老戏台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命运变迁,作者写老戏台命运变迁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下载Word版试题
《老戏台·李亚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①在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的作用。②开头梦见自己游走在戏里戏外,梦中惊醒,结尾梦见老戏台坍塌,都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体现了我的隐忧与无能为力。③开篇以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普通的交代,入手简洁、别致,吸引读者;结尾以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直接地抒情议论,营造出一种梦幻迷离的色彩,含蓄蕴藉,发人深省,韵味悠长。   

3. 作者的真实用意是:①表达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怀念之情。②表达对传统农村文化日渐消亡的无奈和伤感之情;③呼吁留住传统乡村文化,留住乡愁。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这让娘很痛苦无奈”分析不恰当,原文是“娘在电话里这样感慨”,感慨不一定是“痛苦和无奈”。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篇文章以梦境开始又以梦境结束,有何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构思能力。答题时,先通读文章开头和结尾⑰梦境,整体把握其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文章开头写梦见夜戏结束,自己“穿上龙袍”游走,端坐在哪些唱戏 中间,感觉“端坐在这些人身边,像戏里的人,也像戏外的人”,然后从梦中惊醒,“在梦里出现这样一幕,我的心依然感到震颤,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这里,作者用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普通的交代,入手简洁、别致,吸引读者。而文章的结尾,写自己在听到母亲说今年的二月二唱夜戏的时,戏台上电路断了2次,听戏的人所剩无几,自己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老戏台坍塌。而“那些村剧团的演员,一个个身着戏袍,如皮影一般在台下张望”。这里戏台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戏台,而是传统乡村文化的象征,梦中戏台的坍塌象征着传统乡村文化的消亡。这里以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直接地抒情议论,营造出一种梦幻迷离的色彩,含蓄蕴藉,发人深省,韵味悠长。同时文章以梦境开始,又以梦境结束了在结构上气道首尾呼应,是文章的结构更完整。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老戏台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命运变迁,作者写老戏台命运变迁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创作意图能力。文章的创作意图,可依据文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本题,通读文章,可以根据文章中“土木结构的戏台也很旧,下雨的时候经常漏雨,戏台顶上的瓦片一年比一年少,村里人都在张罗着推倒老戏台再重建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戏台,但是一次次被搁浅”“看戏的人少了,求神告庙的人多了”“名义上是给神唱戏,实际上是给人唱戏。其实戏之于乡亲们,只是一种载体罢了,真正懂戏看戏的人微乎极微。很多人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农闲后的寂寞”“戏充当的是媒介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场地,也正是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维系着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纯朴感情”“在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的早年间,唱戏基本是除了社火以外唯一的娱乐形式”“小时候,村里还有一支剧团,平时大家都埋身在黄土地里,是灰头土脸的张三、李四、王五,当二月初二临近的时候,这些人从黄土地抽身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穿上华丽的戏服,成了杨宗保、成了朱春登、成了秦香莲,成了人们不认识的人”“那时候农村青年没有外流一说,一些喜欢唱戏的青年聚集在一起,组建了村剧团,最鼎盛的时候,甚至比县剧团还要辉煌”“年轻人组队外流”“日子过得比戏还苦,谁还去唱戏?村剧团散了,每年二月初二的大戏难以为继,给神唱戏成了一种应付,有时候请几个人的皮影剧团来糊弄,有时候请几个县秦剧团的演员跟原来村剧团的演员混合着唱”“再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手里有钱了,直接请外地的秦剧团来唱戏”“半个小时后,看戏的人已经走了一半”“又过不到半个小时,电路再次烧断,此时台下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梦里看见,屹立了40多年的老戏台塌了,烟雾弥漫里,我看到那些村剧团的演员,一个个身着戏袍,如皮影一般在台下张望”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知老戏台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老戏台,而是乡村传统文化的象征,老戏台的命运变迁就象征着乡村传统文化的变迁。文章描写对老戏台及村里剧团鼎盛时期状况,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以老戏台和村剧团为载体的乡村传统文化还念。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老戏台一步一步从繁荣走向衰败,直至,最后在“我”的梦境中坍塌。村剧团也由鼎盛走向解散。象征着宁村传统文化的日渐消亡,作者通过老戏台的命运变迁达对传统农村文化日渐消亡的无奈和伤感之情,呼吁留住传统乡村文化。

 

录入时间:2021-03-09 10: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