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孔子思想与现实世界问题·钱穆》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思想与现实世界问题

钱穆

或许有人会想,孔子远在两千五百年以前,他的思想,对现代世界,可能是无所用之了。但我们也得想,这世界,人类问题愈变愈复杂,愈来愈纠纷。各项学术思想,分析太细,钻研太狭,针对看甲,可能损碍了乙。注意在目下,可能抵触到将来。人类当前最需要的,还该有一个更综合,更普遍,更恒久的指导原则,来作解决一切问题的共同基准。若没有了这个更高原则与共同基准,人类社会,将终不免于治丝 益纷,欲解还结的。

窃谓孔子思想重点与价值,正在要替人类提出一个解决种种问题之共同原则。此原则只“道德”二字 便是。何谓“道德”,孔子所讲的“道德”,只是人们同有之一种心情,同能之一种行为,所谓直指人心, 当下即是。现在且举两个实例来说。即如“忠恕”,便是一种“道德”。只要以忠恕待人,受者决不会拒绝 或不欢迎。在施者的心情上,也决不会感到不愉快或不满足。又如“爱敬”,这也是一种“道德”。只要以爱敬对人,受者也决不会拒绝或不欢迎。施者的心情上,也决不会感到不愉快或不满足。一个人人忠恕与 相互爱敬的社会,种种问题,总可有办法解决。不忠,不恕,无爱,无敬,那样的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自会不断地产生。

孔子思想,是单刀直入,直凑单微的。他主要只在人类“道德”上建基,然后再扩而充之,由修身而 齐家,而治国,而平天下,以达于全人类。再引而中之,由明心见性而万物一体,而天人合一,以达于全宇宙。

孔子言 “道德”,扼要言之,可说有三本原。一、本之于人类之心性。这并不是说人类心性全是合乎“道德”的,只说一切“道德”亦皆出于人类之心性。二、本之于社会。“道德”只是人生实践,由社会观察而悟,由心性修养而得。人事相交,只要合乎“道德”的,便和而顺。只要不合“道德”的,便不和又 不顺。察乎外,反乎心,便知人生“道德”是什么了。三、本之于历史经验。即人类史,有了“道德”,便会有进步,种种问题也可寻求解决的办法。没有“道德”,便会无进步,种种问题,便会愈出愈多而永难解决了。因此,孔子思想,是近人而务实的。

孔子之学,向后展衍,有两条路。一条是简易的,直捷的,三言两语,可以当下指点,可以终身奉行。 这一条路,发展于象山与阳明。另一条路,是细密的,繁复的,千门万户,阶级层次井然,要学者循序渐 进。这一条路,发展于二程与朱子。前一条路,可以普遍大众化,后一条路,可以特殊学术化。但其从三 大本原而归于“道德”中心,则是并无二致的。

 

根据上述,孔子思想应该仍可以引用到世界现实问题上来,自是无疑义的。至于如何具体而实际地把来应用,则正有待于我们之努力了。

(选自钱穆《孔子与论语》,有删减)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时代人类问题越变越复杂,注意了当下,却抵触了未来,人类需要一个最高指导原则来解决问题。

B. 孔子所讲的“道德”是指人们同有的一种心情和行为,是其思想的重点和价值所在,意在解决人类的各种问题。

C. 人人做到爱敬和忠恕的社会,种种问题就可以解决;不忠不恕、无爱无敬的社会,问题会不断产生。

D.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均是对孔子之学的后衍,前者侧重于对大众的教化,后者侧重于学术钻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当今世界人类问题愈加复杂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道德”作为共同原则解决人类问题的可行性。

B. 作者以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明心见性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为例,论证孔子思想是单刀直入的。

C. 作者从“道德”的三本原出发,通过论证道德与心性、社会、历史进步的关系,得出孔子思想近人务实的观点。

D. 作者旨在通过阐释“道德”的内涵、本原和后衍,来证明孔子思想可以在现实世界具体而实际地应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世界学术思想分析太细,钻研太狭,越加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说,回到古代寻找先贤智慧更有可 能找到解决人类问题的办法。

B. 施者只要做到以忠恕和爱敬待人,便不会被受者拒绝。由此可知,施者和受者的道德修养程度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水平。

C. 从人类史来看,个体对社会的观察体悟有助于自身道德的完善,也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D. 孔子之学向后展衍的两条路,一条可以大众化,一条可以学术化。在作者看来,这两条路都可以与世界现实问题相关联。

下载Word版试题
《孔子思想与现实世界问题·钱穆》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人类需要一个最高指导原则来解决问题”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正确的表述是“人类当前最需要的,还该有一个更综合,更普遍,更恒久的指导原则,来作解决一切问题的共同基准”;C项中,“人人做到爱敬和忠恕的社会,种种问题就可以解决”说法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文本正确表述是:一个人人忠恕与 相互爱敬的社会,种种问题,总可有办法解决。不忠,不恕,无爱,无敬,那样的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自会不断地产生。D项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前一条路,可以普遍大众化,后一条路,可以特殊学术化”可知,作者认为可以大众化和学术化,但是不代表两个学派各行此法。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作者旨在通过阐释‘道德’的内涵、本原和后衍,来证明孔子思想可以在现实世界具体而实际地应用”表述错误。纵观文本,作者旨在通过阐释‘道德’的内涵、本原和后衍,主要是来证明孔子思想可以引用到现实世界来。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施者只要做到以忠恕和爱敬待人,便不会被受者拒绝。由此可知,施者和受者的道德修养程度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水平”表述错误,不能推出此结论,于文无据。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录入时间:2021-03-10 09: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