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汉语现象论丛·启功》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喉咙发音长短、高低,与人的呼吸有关。人不能不喘息,发音也就不能不间歇,语言也就不能不有所停顿。在说话时,不一定必到意思完整时才作停顿,而是在气力不能继续下去处即作停顿。在习惯中,语言完整处的停顿固然叫作“句”,而气力不济处的停顿,也叫作“句”,有时候后者被应用的次数,还远远多于前者。习惯有“上下句”之说。凡说到“上下句”,即意味着仅仅一个“上句”还不够,而须有“下句”接配才算完整。虽然如此,但绝不能因此便断定那个“上句”不算一“句”,或说不叫作一“句”。顾名思义,既叫“上句”便是承认它是个“句”,只不过“上”而已。而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卷六中记牛僧孺一事。牛携所作文章谒韩愈、皇甫浞。“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二公大欣赏之。”韩愈所说的拍板,当然不是仅指木板工具,而是兼指木板所具有的作用。而牛僧孺所答,则是侧重指其作用,也就是指拍打的节奏。音乐的节奏既可名为“乐句”,那么语言的停顿,又有何不可称为“语板”?我们知道,音乐有板有眼。有板板连接的,有一板一眼的,有一板二眼的,有一板三眼的,都不出乎四拍。虽有的是五拍的,如昆曲常在三拍处叠一拍,这与军乐鼓点相同,但那紧叠的两拍,实仅占四分之一,合其前后,仍是四节。

为什么四节为止?从生活实际说来,再多就接不上气力了。人的气力有限度,那所发出的声音也必与之相应。我们反观汉语的现象,一个停顿之前,即一句之中,无论字数多少,都会在快慢速度上加以调剂,甚至切成几逗。即使争吵,仔细去听,总有节奏。

节拍并不都与字数相应,念着容易上口也容易记忆的歌诀之类,最少的是三字句,如《三字经》。其次是四字句,不但“关关雎鸠”“天地玄黄”通行不绝,试翻开现在所编的许多《成语词典》中的若干成语,都以四字的为多。五言、七言更是诗句的常态。六言是两个三言成三个两言,八言常是两个四言。拍着板来念,快慢随人,但俱不会多到四拍以上。至于九言诗句,有二七字的,或四字五字的,都是复合句,并非真九字句,而且读来麻烦,作者也少。不难理解,费气力的,行之必然不广。骈文以四言六言递相交替,又重叠又变化,念起顿挫流畅,所以曾流行千年,至于没有固定字数的散语句子,在说话和诵念中,也有轻重疾徐。常见初识字的小孩或识字不多的成年人,拿着报纸,每字平均力量去念,听者常会发笑。因为他们失却了句中的板眼,更不论句间的抑扬了。所以散语的句子,包括文言的或口语的,无论多么长,都必有中间的顿挫。

(摘编自启功《汉语现象论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气力不济时的停顿也叫“句”,习惯上叫“上句”,要接配“下句”语意才完整。

B. 音乐中的一板可切成几眼,一板二眼即二拍,一板三眼即三拍,最多不超过五拍。

C. 语言的停顿也可称为“语板”,即使争吵,仔细听,总是一板一眼的,颇有节奏。

D. 古诗文中一句话无论多少个字,由于气力的原因,一句话始终要保持四个节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句的节拍为论述对象,阐明了语句停顿的生理原因与节奏原理。

B. 文章引《唐摭言》中牛僧孺一事,论证了语言跟音乐一样都存在着节拍。

C. 文章通过对三字句到九字句的分析,论证了节拍多少并不都与字数相应。

D. 文章论述逐层深入,条理分明,使读者对语言停顿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八句,既有气力不济处的停顿,也有语言完整处的停顿。

B. “句”和“板”原本都是音乐专用术语,后来才被人们借用来指称语言的停顿。

C. 骈文的盛行与其句子的节拍密不可分,可见写文章需要追求句子的顿挫流畅。

D. 无论多么长的散语句子,句中都有板有眼,所以在诵读时不能每个字平均用力。

下载Word版试题
《汉语现象论丛·启功》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B项,理解错误,一板二眼是三拍,一板三眼是四拍,最多不超过四拍,见原文第一段“有板板连接的,有一板一眼的,有一板二眼的,有一板三眼的,都不出乎四拍。虽有的是五拍的,如昆曲常在三拍处叠一拍,这与军乐鼓点相同,但那紧叠的两拍,实仅占四分之一,合其前后,仍是四节”;C项,“即使争吵……总是一板一眼”错,“一板一眼”是表示2/4拍,而争吵的语句不可能总是2/4拍,原文第二段为“即使争吵,仔细去听,总有节奏”;D项,“一句话始终要保持四个节拍”错,原文最后一段为“但俱不会多到四拍以上”,而非必须四个节拍。故选A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文章引《唐摭言》中牛僧孺一事,论证了语言跟音乐一样都存在着节拍”错,由文中“‘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二公大欣赏之。’”韩愈所说的拍板,当然不是仅指木板工具,而是兼指木板所具有的作用。而牛僧孺所答,则是侧重指其作用,也就是指拍打的节奏。音乐的节奏既可名为“乐句”,那么语言的停顿,又有何不可称为“语板”?”可知,牛僧孺一事论证的是音乐有节拍,不能证明语言也有节拍。故选B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句”本身就是指语言的停顿,不是音乐专用术语,见原文第一段“在习惯中,语言完整处的停顿固然叫作‘句’”。故选B项。

录入时间:2021-03-10 09: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