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国学》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1. 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 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 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 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 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C. 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

D. 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下载Word版试题
《国学》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

A项,“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说法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可知,是清儒“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而原文并未提及“朱子、二程等人没有小学功夫”。

B项,“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说法错误,由原文“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可知,“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就要“懂小学”而不是“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

D项,“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错误,题干要求说明“必先识字”的理由,而选项讲的是“汉、晋唐、宋明注疏”中存在的问题,与题干无关。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选项所在文章相关区域,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D项,“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说法错误,由原文“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可知,通过“对‘五经’音义的校正”能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但“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

72.下列对《离骚(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A. 前八句是说自己有高贵的出身、降生的奇瑞和美好的名字。

B. 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的“骚体诗”,产生了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C.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是抒情主人公对自我的劝勉。

D. 始终表现出自我价值的发现的担当精神,体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及解析:

72.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言文内容、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弄懂文意,理清文章层次,把握主要内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鉴赏其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

C项,“是抒情主人公对自我的劝勉”错误,“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意思是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因此该句是抒情主人公对楚王的劝告和希望。故选C。

录入时间:2021-03-10 09: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