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手机依赖症危害大可使身心受累·中国经济网》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槽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愈发不可或缺的角色。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器尘上,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们“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需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消费支付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摘编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儿》《广州日报》2018年9月26日)

材料二:

图一:消费者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频率

图二:智能手机使用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占比

 

图三: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年龄段分布

(资料来源于“德勤咨询”)

材料三:

近年来,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

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是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被完全用手机来打发。这种倾向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

(摘编自《理性看待大学生“手机依赖”》《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24日)

材料四:

“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手机必须随身携带,如果没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并且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机依赖症的襄挟之下,过度使用手机却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戏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开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摘编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可使身心受累》《中国经济网》2018年1月9日)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类手机应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这就说明了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

B. 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18-34岁的人比较多,表明智能手机更多地侵入年轻人的生活,他们可能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

C. 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和重度使用者的比例大致为1:1,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大致是相当的。

D. 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45-50岁的占比较低,结合图一内容便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在分析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说法时用了“甚嚣尘上”这个词,说明这种说法目前比较流行,但作者对此并不以为然。

B.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图一所展现的内容有一致性,材料二中的图一可以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佐证。

C.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便没有明显的需要,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看手机,这种现象需要警惕。

D. “手机依赖症”这个观点虽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过度使用手机确实会给人带来危害,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

3. 材料中人们对“手机依赖症”有两种不同看法,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下载Word版试题
《手机依赖症危害大可使身心受累·中国经济网》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D   

3. (1)“手机依赖”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理由:时代的变化使手机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目前对“手机依赖症的定义不准确,标准不明确、不统一。(2)“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人们过度依赖手机,危害心理、生理健康。理由:会让使用者处在”多任务”状态,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打乱使用者的生物钟,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这说明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

C项,“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是大致相当的”错误,该信息曲解文意,根据图二,文中是指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对比,没有年龄的占比问题。

D项,“结合图一内容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以偏概全,图一是各类手机应用使用频率,不一定是购物、娱乐方面使用较少。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本题D项,“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错误,材料一中没涉及到危害,摘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儿》,是为了说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目前人们对手机依赖持有哪几种观点,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材料一中,“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材料三中“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结合这两点可概括为:“手机依赖”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根据材料三中,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材料四摘编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可使身心受累》,结合这两点可概括为:“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本题据此答题。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录入时间:2021-03-10 10: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