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失去了和自然交流的语言·刘亮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失去了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刘亮程 不久前我在鄯善迪坎儿村,见一大棵梭梭树长在路旁。我从小认识梭梭,见了亲切得很,就像看见一个亲人站在那儿。我对这个村庄也一下有了兴趣。一棵本来只能当烧柴的梭梭,在村里枝条完好地长了这么多年,一直长到老,谁在护着它呢?迪坎儿村紧挨沙漠,走进一户人家,门前一渠沟水流,葡萄藤蔓覆盖了整个院落。转到屋后,发现后墙已经被流沙淹埋掉大半,沙漠从这户人家的后墙根,一望无际地远去,没有一点绿色。 我生活的新疆地域辽阔,大块地存有一些自然风光,除了几个国家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在相对疏松的村镇之间,连绵的农田间隙,还有幸能看到荒野草原、沙漠戈壁,这些暂时没被人侵占的地方,长野草野树,或寸草不生,任风沙吹刮。不像内地中原,城市村庄紧凑相连,农田密布,整个大地住满人长满人吃的粮食,没有一块闲地供野草生长,更别说有野生动物了。自然退居到偏远边疆和那些不易人居的荒芜山岭。城市的野生动物只剩下苍蝇和老鼠,乡下也差不多。 美好的自然景观离人们远了,迫近的却是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旱涝、反常气候。这是自然的另一面。其实自然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无论身居都市还是乡村,我们一样在自然的大怀抱中。包括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所有的城市、政权、宗教、文化文明,都建立在一个最大的自然——大地之上,苍天之下。它动一动身,这一切便都不存在。但它厚爱着我们,不会轻易动身。我们却常常忘记承载我们的大地,护佑我们的苍天。 古人云:厚德载物。宽厚的大地承载江河山岳,也承载毛虫小草;承载秀水江南,也承载荒漠西域。它的德是公正。而说出厚德载物的人,则听懂了大地语言。庄子懂得自然的语言,那些古代优秀的文学家都懂,他们通过草木虫鸟、云霞水土跟自然交流,心灵在天地万物中神游,获得启迪和智慧。 《诗经》中上百种动植物,个个有名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只叫雎鸠的鸟,关关地鸣叫着出现在《诗经》的开篇,这是古代诗人给一只鸟的待遇,有声音有名字,有尊严有位置。如果在现代诗人笔下,很可能就写成“一只鸟在河边叫”了。至于是只什么鸟,大概没多少人在意。 现在大地上所有动植物都有名字,我们却不知道或不懂得用名字去称呼它们,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读到的多是对动植物的称呼,把地上长的都叫草,天上飞的都叫鸟,不懂得去单个地叫出一棵草、一只鸟的名字。一方面是不认识,另一方面在意识中或许没有对所书写对象的敬重。 有一颗能跟自然交流的心灵,懂得尊重自然,敬畏人之外的生命,才可能听懂自然,知道一棵草一朵云在说什么,漫天星星在说什么。自然跟我们交流的唯一渠道是心灵。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小时候,夜晚躺在草垛上,看见身边的狗在看星星,也跟着看,我从来不认为狗看不懂星星,狗大概也不这样认为我。看星星其实再简单不过,抬抬头,就可以看见那些遥远的星星,你能感到它们一直在注视着你,你也在注视着它们。 包括地上的一块石头,一个土疙瘩,也一直这样注视着我们。只是我们的心不灵了,感觉不到一个土疙瘩的注视。自然不跟我们交流了,我们也早已失去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鄯善迪坎儿村的人们还在自然中,他们从来就懂得怎么和沙漠荒芜一起生活,怎样和仅有的一点水源、一架葡萄还有一棵梭梭树一起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 1. 请分析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2. 请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 (2)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 3. 文章写梭梭树,在行文脉络、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上的作用是什么? 4. 作者在文章中说我们“把地上长的都叫草,天上飞的都叫鸟,不懂得去单个地叫出一棵草、一只鸟的名字”,请问你能单独说出一种草或者一只鸟的名字么,请带上你的感情给你的一棵草或者一只鸟写一段120字左右话吧。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我们失去了和自然交流的语言·刘亮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内容上:写出坎儿村与大自然交融的样貌。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2. (1)现代人有心不灵,意思是我们人类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却不懂得尊重自然,不懂得敬畏人类之外的生命,淡漠了厚德载物的意识。 (2)贫穷的生活,作者并非希望人们安于贫穷的现状,而是说在追求富足的生活,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以敬重自然、保护环境为前提。“懂得怎样贫穷的生活”,是一种对更高道义的坚持,也是一种对人们有更高精神追求的期待。 3. 梭梭树是行文线索:全文始于“梭梭树”,终于“梭梭树”,中间又围绕“梭梭树”展开联想和对比。梭梭树是作者的情感依附和思想寄托:全文借助梭梭树的生存状况,揭示其生存下来的原因,借此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倡导人类要学会和自然共存。 4. 答案示例:我家有一盆“开心果”,它刚发芽的时候,特别像个翡翠色的“开心果”。后来它长出了毛茸茸的枝条,枝条上还有一粒粒黄黄的“小米粒”,那是它的叶子。自从把它放在书桌上,我总能感觉到生命的美好。有空的时候,我就去看看它,它长得多么精神啊,看着它,我的烦闷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爱我的“开心果”,你们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段落在文本中的位置来答,可从内容、结构、手法几个角度思考。本题主要涉及内容和结构。内容方面:“不久前我在鄯善迪坎儿村,见一大棵梭梭树长在路旁。我从小认识梭梭,见了亲切得很,就像看见一个亲人站在那儿。我对这个村庄也一下有了兴趣。”,写出坎儿村与大自然交融的样貌;结构方面:“一棵本来只能当烧柴的梭梭,在村里枝条完好地长了这么多年,一直长到老,谁在护着它呢?”引出下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2题详解】 此题考查了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本意,其次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特点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分析“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现代人虽有心,但缺乏能与自然交流的心灵,不懂得尊重自然,敬畏人之外的生命,因而“早已失去和自然交流的语言”,不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淡漠了厚德载物的意识。分析“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作者不是“希望人们安于贫穷的现状”,而是希望人们“懂得尊重自然,敬畏人之外的生命”,不能因欲望、贫穷而剥夺自然生命,否则,解一时之困而落入长期贫困之境地。“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其实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各适其所、相依为命、相互交流的和谐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待。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艺术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词语含意、运用手法、结构作用和表达情感等角度赏析,赏析时要结合原文具体分析。本题要求赏析“文章写梭梭树,在行文脉络、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上的作用是什么?”,首先要理解“梭梭树”是文章着力描写的物象,散文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情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倡导人类要学会和自然共存;从文章的行文脉络来看,“梭梭树”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梭梭树”展开了联想和和相关的对比;从情感表达来看,作者借“梭梭树”来抒情言志,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待。 【4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与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认真审读题干,按照题干要求写作,尤其注意字数要求等细节。本题属于微作文,要求“请带上你的感情给你的一棵草或者一只鸟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话”,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素材积累、擅长的内容等来选择写作。答案示例:我家有一盆“开心果”,它刚发芽的时候,特别像个翡翠色的“开心果”。后来它长出了毛茸茸的枝条,枝条上还有一粒粒黄黄的“小米粒”,那是它的叶子。自从把它放在书桌上,我总能感觉到生命的美好。有空的时候,我就去看看它,它长得多么精神啊,看着它,我的烦闷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爱我的“开心果”,你们呢? |
|
录入时间:2021-03-11 09:1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