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张柏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张柏春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治玉石者,既环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了这些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客)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不少辉煌的成绩,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B. 中国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C. 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并且便于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D. 秦朝之所以能够制造出铜马车、兵马俑等精湛的艺术品,是因为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奖励办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论证了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的观点。 B. 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历史沿革的叙述与分析,又有对现实的思考。 C. 文章在论证工业化早期阶段的工匠精神时,将德国和日本进行了对比。 D. 文章以瓷器工匠为例,论证了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德国制造、东洋货,现在被普遍认为是精品,然而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德国制造、东洋货却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B. 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并积极弘扬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那么“Made in 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 目前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我们应找回逐渐被遗忘的工匠精神。. D. 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以及相关制度,铸就了历朝历代名扬四海的精品和灿烂辉煌的文化。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张柏春》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 B项,“早在6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错误,第2段“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并没有说那时就开始追求精益求精;第2段“朱熹……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朱熹的注解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C项,“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错误,第4段“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主要错在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的是统一度量衡。 D项,“秦朝之所以能够制造出铜马车、兵马俑等精湛的艺术品,是因为”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第4段“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可知秦朝建立的管理制度除了奖惩,还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C项,“将德国和日本进行了对比”错误,第3段“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是为了说明德国在工业化早期,制造的产品是“劣等产品”;第3段“‘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经过改进,日本产品质量提升。两者之间没有对比,只是为了说明早期产品产量低劣。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B项,“只要……那么”错误,过于绝对,而且少了一个条件,第6段“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1.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2.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
|
录入时间:2021-03-11 10:01:34 |